新农合管理会议讲话新农合管理会议讲话(一):同志们:今天,省卫生计生委召开全省新农合工作会。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在新农合支付方式杠杆撬动全省实施分级诊疗、医师多点执业、支付方式改革制度运行一段后,针对运行情况分析评判、经验交流、完善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任务,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督促引导各级卫生计生、新农合管理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高质量完成今年新农合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切实做好支付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好这一杠杆撬动作用。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工作成效20xx年,按照十二五深化医改的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新农合工作稳步推进、健康发展,支付方式改革正在发挥作用。各级新农合管理和经办机构积极创新,扎实工作,推进新农合制度建设,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新农合运行监管和基金管理逐步规范,回顾过去,成效显著。(一)新农合保障能力持续加强。20xx年,全省参合农民1908.8万人,参合率98.27%,同比上升0.01%。第一季度,全省新农合累计补偿参合患者747.71万人次,同比增加74.86万人次,上升11.13%;救治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先心病、乳腺癌、宫颈癌、重性精神病等50种重大疾病11919人,医药总费用累计16028.74万元,同比增加1218.49万元,上升8.23%;住院患者实际补偿比为57.41%,与去年同期的56.29%相比上升1.12个百分点,乡级XX县区级医疗机构平均补偿同比分别上升5.55和2.71个百分点;县外就诊率23.65%,与去年同期24.06%相比下降了0.41个百分点。农民医药费用负担进一步减轻,受益率显著提高。(二)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的杠杆撬动作用正在显效,分第1页共10页级诊疗、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初步建立。从第一季度新农合重点指标监测数据来看,20xx年1月起通过以乡级50种常见病、县级100种病种(中西医同价)为基础的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充分发挥了医保基金差别化支付的激励约束和杠杆作用,有效推动了全省分级诊疗、医师多点执业全面有效开展,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原则下,各地积极落实按病种、按人头、按床日付费的总额预付制度,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全省均显现出了良好的势头。(三)新农合大病保障机制逐渐完善。随着新农合筹资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投入不断加大,为了切实解决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经调研,与省民政厅联合开展农村50种重特大疾病新农合保障工作,列入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病种范围的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治疗时不设起付线,不受新农合用药目录和诊疗目录的限制,不计入患者当年新农合封顶线计算基数,新农合经办机构一律按不超过最高限额标准的70%进行直补,之后可由商业大病保险进行理赔补偿,最后符合民政部门医疗救助条件的农村困难家庭重大疾病患者可按民政部门有关规定申请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必须为患者提供新农合补偿、商业大病保险与民政救助补助等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第一季度,全省共救治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先心病、乳腺癌、宫颈癌、重性精神病等50种重大疾病11919人,医药总费用累计16028.74万元,实际补偿10336.53万元,实际补偿比64.49%,加上大病商业保险补偿的9.75%,实际补偿达到74.24%。二、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在充分肯定新农合工作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要求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来推进医改,对新农合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制度建设、支付方式改革作用更加重要,随着新农合制度的深入推进和筹资标准的不断提高,群众期望更高,而我们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急需深入研究,尽快解决。(一)新农合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新农合制度已运行十余年,有些市、县区新农合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岗位未得到落第2页共10页实,机构性质参差不齐,所属部门也不统一(金昌、阿克塞),乡级还没有专门的经办机构,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大部分的市县新农合经办机构没有配置交通工具,经费紧张,稽查、监管、指导等工作有难度。部分市州未设置专职机构和专门工作人员(身兼多职),市级新农合管理机构监管能力不足,指导、督导无力、培训滞后,疲于应付日常工作。今年,新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