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桌子换脑子迈步子督导室主任郭维军前不久,我赴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了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在聆听了多位大师、学者、教授的讲座后,我心中涌起了一些感悟。做一个拍桌子的人根据“跳蚤实验”可知,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高度的400倍左右,故跳蚤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但当实验者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时,跳蚤便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一阵子以后,便发现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了。实验者不断降低玻璃杯的高度,而跳蚤为了防止自己再次碰到瓶盖,便不断调整着自己的高度,直到杯子足够低了,跳蚤才一动不动地趴在那里。此时,即实验者去掉杯盖子,跳蚤也跳不出这个矮的不能再矮的杯子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猛地拍一下桌子,跳蚤就重新激活了跳的特长。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许多人也在经历着这样的“跳蚤人生”?年轻时意气风发,屡屡去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几次失败以后,他们不是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就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没有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使原有的一切限制已取消。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绝对不是。只是它的心里面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人有些时候也是这样。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面也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成功是不可能的,是无法做到的。故“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而当教师进入这个“高原反应”的时候,多么希望有一个拍桌子的人,能奋力一拍,震耳欲聋,唤醒我们曾经的教育激情!对于学生,我们身为教师也要做一个拍桌子的人,及时提醒学生在关键时期做好自己的事情。理念·改变·责任理念与方法的逻辑关系。新课程从2012年实施至今,可谓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是一线的教师(新课程的实际操作者)没有理清理念与方法的逻辑关系。他们往往急功近利地要求课程改革者或者专家给出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或者课程模式,但是由于每个教师的风格、受教育的背景和每个班级的学情不相同,导致具体的操作方法或课程模式在实践中出现困难。当困难出现时,老师们首先怀疑的不是自己对理念和方法的逻辑关系认识不够,而是直接怀疑课程理念出现了问题,故又直接回归到自己的传统教学之中。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深深的认识到:新课程改革之初,为什么只给出理念,而没有给出具体的模式或者操作方法。因为理念是本,教师只有接受了新课程理念,才能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个性特点、学识和环境、自己所教学生的学情等,来创造性的开发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或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机械的模仿或者照搬都只能是对自己教育个性和风格的抹杀,这也是造成新课程改革难以推进的致命因素。改变自己,不要把责任推卸给学生。一线的教师几乎都有这样的教育经历,“这道题,同样的方法我都讲几遍了,学生还不懂,郁闷。”潜台词是学生怎么这么笨呢?当这种情况出现后,教师往往不是首先反省自己,而是直接把责任推给学生。我们做教师的为什么不反省一下:自己的教授方法是不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自己是不是真正了解学生的学情?当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把责任都推卸给学生,而是应该改变自己,从自己的角度来重新设计一种讲授方法,这才应该是破解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站在党的高度来审视教育、鞭策自己。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习总书记在2013年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力量……同时《教师法》也明文指出,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语文教师李家声也说过:世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师。庸医害一个人,庸师害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