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桌子的主义”之排列组合作者:易中天 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桌子擦干净,天底 下就没有脏桌子。每个人都“自扫门前雪”,就没有他人的“瓦上霜”需要操心。相反,如果自己的桌子都擦不干净,又哪里管得了别人的“门前雪”? 因为擦桌子,吴思和吴方有过一次“道德讨论”。 吴思,大家都知道 ,是“潜规则”一词的发明人。吴方,则是吴思大学里的同班同学,人大中文系 78 级的。当时,吴思是班长,吴方是副班长。副班长吴方喜欢擦桌子。他到教室后,先给自己擦,随后给前后左右的同学擦,有时还擦全班的。次数多了,班长吴思就有点不舒服。他怀疑吴方这么做,是否矫情,是否虚伪,或者另有所图。 后来,班长吴思跟副班长吴方谈了一次话。再后来,非常“有思”的吴思,对这事做了反思。他写了一篇文章,叫《擦桌子的主义》,刊登在《读书》,也贴在了新浪博客。 很快就有了回帖。网友“沙如雪 1991”说,有一次,儿子班级装吊扇,掉下许多泥土。安装完毕后,有一个同学拿起了抹布。他只把自己的 课桌擦得干干 净净,而且只擦到三八线的位置,连他同桌那边都不肯擦。 这就好玩了。一个是擦遍全班,另一个是同桌的都不擦,堪称两个极端,两个典型。 想都不用想,立马就会有人做出判断:吴思的同学吴方,是“道德的”:“沙如雪1991”儿子的那个同学,是“不道德的”。然而“道德的”吴方,却受到吴思的质疑,难道吴思是“不道德的”? 吴思并没有错,因为事情原本就没有那么简单。 实际上,这事当中,包含了好几组选项。比方说,擦,不擦;自己的,别人的;先,后;等等。做一个排列组合,至少会得出以下结果: A,既不擦自己的,也不擦别人的; B,只擦自己的,不擦别人的; C,不擦自己的,只擦别人的; D,既擦自己的,又擦别人的。 其中第四项,又可以分出两种: D -1,先擦自己的,后擦别人的; D -2,先擦别人的,后擦自己的。 第一种(A 自己别人的都不擦),当然不好。但,多半也只会被骂作“懒惰”,不会被视为“缺德”。第二种(B 只擦自己的,不擦别人的),就麻烦了,很可能遭人鄙视。网友“沙如雪 1991”就说:我听完这件事,脑子里想的第一个问题是,这孩子的父母是什么人? 意思也很清楚:谁家的孩子,这么自私? 不过,如果我们暂时放下道德的判断,只看事情的结果,那么,B 决不比 A 差。至少,教室里还能有一张桌子是干净的。而且,如果大家都像他那样“自私”,整个教室还会干干净净。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