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温馨提示: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5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70分钟。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写好。考试结束,试题和答题纸一并收回.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如果要考察“来自元谋”且能“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应该去()A.陕西省B.云南省C.浙江省D.北京市2.下列图片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A.半地穴房屋B.打制石器C.稻谷D.彩陶器3.《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016年第1版)中写到:“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说明北京人()①会制造石器②会种植粟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见证了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②他们主要使用青铜农具③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④他们已学会了制作舟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铁农具D.曲辕犁班级姓名考号-----------------------------------------------------密---------------------------------------------------封-----------------------------------------------------线-------------------------------------------------------6、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7、《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A.分封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宗法制8、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A.黄帝B.炎帝C.蚩尤D.大禹9、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段,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A.禅让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科举制10、《书·洪范》记载:“武王既胜殷,邦诸侯”。这体现了武王推行的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科举制11、下列图片与西周分封制有关的是()ABCD12、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春秋时期楚庄王“同鼎中原”反映了()A.废除了贵族特权B.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分封制遭到破坏D.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13、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14、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15、《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推行县制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利: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乱,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弊: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及政策正确与否。C.废井田,开阡陌D.奖励军功,按功授爵16、《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C.太子即位后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