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肩手综合征(卒中后)的住院患者。一、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TCD:BNG080)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痛。2.西医诊断: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O:I63)或脑出血(ICD-10:I61),及第二诊断为肩-手综合征,且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诊断要点。①单侧肩手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②手指屈曲受限;③局部无外伤、感染的证据,无周围血管病的证据;④多发生在脑血管病1-3月内。2.疾病分期(1)丨期:急性期⑵II期:营养障碍期⑶III期:萎缩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标准。1.诊断明确,同时符合第一诊断为中风及第二诊断为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W3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同时符合第二诊断为肩-手综合征的患者,本次住院主要表现为肩-手综合征症状。2.昏迷、合并心肌梗塞、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控制不良的糖尿病等,不进入本路径。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尿常规;(3)大便常规+潜血;(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四项、电解质、血糖;(5)心电图;(6)凝血功能;⑺影像学检查:肩关节正侧位、胸部正侧位片、头颅CT或MRI;(8)康复评定项目。2.可选择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上肢静脉彩超、头颅MRA或CTA、C反应蛋白、TCD、心脏彩超、全身骨密度测定等。(八)治疗方法1.预防2.康复治疗(1)丨期的康复治疗①良肢位摆放②减轻水肿③针灸治疗④新肩三针穴位注射疗法⑤中药外敷及熏洗疗法⑥耳穴压豆⑦通络止痛推拿治疗⑧物理因子治疗⑨运动和作业疗法⑩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合并肩关节半脱位的辅助治疗⑵II期的康复治疗①温针治疗②运动灸③巨刺疗法④中药薰药治疗⑤穴位埋线⑥推拿治疗⑦物理因子治疗⑧运动和作业疗法(3)III期的康复治疗①推拿手法②灸法③小针刀治疗④功能训练⑤辅助用具配置和使用练习⑥神经阻滞治疗⑦物理因子治疗3.辨证使用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气虚不运,血瘀水停证:补气化瘀,行气利水。(2)痰湿阻络,血瘀水停证:健脾化痰,行气利水。(3)阳虚寒凝,血瘀水停证:温阳散寒,化瘀利水。(4)阴虚热灼,血瘀水停证:滋阴清热,活血利水。4.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5.内科基础治疗6.护理调摄(九)出院标准1.肩痛减轻、手及上肢肿胀好转、关节活动度改善、皮温恢复正常等主要症状改善。2.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改善。3.没有需要进一步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十)变异及原因分析。1.康复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2.合并有较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导致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