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技术大纲目录一、目的意义二、工作要求三、现状与形势(一)"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成效(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三)面临的形势四、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五、目标任务(一)规划目标(二)主要任务(三)技术路线六、规划节水量分析(一)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二)规划节水量分析七、区域重点与重点领域(一)区域重点(二)重点领域八、制度建设(一)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二)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三)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及水资源论证制度(四)建立和完善节水市场调节机制(五)全面加强节水基础性管理制度建设(六)稳步推进节水标准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九、重点工程建设(一)农业节水重点工程(二)工业节水重点工程(三)城镇生活节水重点工程(四)非常规水源利用重点工程(五)能力建设工程(六)节水示范工程十、投资分析与实施效果评价(一)投资分析(二)实施效果评价十一、环境影响评价十二、保障措施(一)认真组织规划实施,加强考核评估(二)完善节水法律法规(三)扩大投融资渠道,建立投融资长效机制(四)建立完善监督考核体系(五)实行节水准入制度(六)全方位构建公众参与机制附录1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参考提纲附录2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附录3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重点工程统计表一、目的意义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既不可或缺、又无以替代,是经济社会和人类发展所必须的资源要素、生态条件和安全保障,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整个经济社会的命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明确提出"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一项战略性和根本性举措。山东省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之一,当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0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334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5,也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维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属严重缺水地区。当前我省水资源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尚未根本改变。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既是现阶段的突出水情,也是将要长期面对的基本省情。"十一五"期间,全省各地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入手,注重制度和基础能力建设,开展节水工程建设,加强节水工作的监督考核,初步构建了以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以及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等"四大体系",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全省各级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全方位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工程体系支撑、法规体制保障、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机制调节、注重保护优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新路子,顺利完成了《山东省水资源管理"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建设目标。"十二五"时期,是山东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为加快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开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鲁南临港产业带等"三区一带"的战略布局,全省经济结构、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布局都将发生一系列深刻变革,对水资源保障及用水方式、用水效率、用水安全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要求。随着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保障的压力将日趋增加,水资源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在水资源总量有限而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根本出路在于节水,通过提高用水效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合理用水需求,进而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优化布局,发展节水型经济,为此,必须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