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文化常识复习:官职常识1.常见官职(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辅臣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国家大权。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刑法狱讼;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长官为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判官、推官、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多改州为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为“省”。(3)官职名称。①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秉承君主旨意管理全国政务的人,也称相国、宰相,简称“相”。②太师:可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③尚书:战国始置。“尚”是执掌的意思。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这里的“尚书”指陈震。⑤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能都大不相同。八⑥上卿:周代,宗周和诸侯国都设卿,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卿最尊。历代多沿此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⑦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代始设,宋时为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2⑧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⑨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御史前书曰”的“御史”,为战国时史官。⑩枢密使:唐代后期由宦官充任的要职。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掌握,逐渐形成枢密专掌军事的倾向。到了宋代,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合称二府或两地。如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11)左徒:战国时,楚国设此官,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宾客。《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12)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13)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秦汉以后设太史公,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14)长吏:地位、俸禄较高的官吏。也泛指上级长官。(15)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