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治疗在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应用微波是一种波长为1mm~1m,频率为300MHz~300GHz的非电离辐射高频电磁波。按其波长不同可分为分米波(10cm<波长≤1m)、厘米波(波和1~10M)三段。目前治疗上最常用的微波频率为2450MHz,波长为12.5cm,在医用电磁波中,微波位于超短波和长波红外线之间。一、微波治疗的原理(一)微波的生物物理学微波治疗时,应用圆形或长形的辐射器,与皮肤相隔一定的距离,将经过反射并集合成束的微波辐射到人体上。人体由许多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这些物质对于微波而言,相当于数值不同的电阻、电容和电介质。在微波段内,由于频率高,容抗小,此时细胞膜电容不但不再成为电流通过的障碍,而且开始变为电流的通道,因此微波能顺利地利用于电解质,也能早地通过细胞膜和其它电阻大的组织。其作用比其它频率较低的电流要均匀得多。人体由各种有机与无机化合物组成,这些物质在电学上可以具有不同性质,但不论离子(K+、Na+、Ca+等)、带电胶体或离子,在微波等高频电磁场中作振动或作旋转运动。其后果均产生了热,为微波的热效应。此外,乳脂、红细胞等带电粒子在高频电场作用下,沿电场的力线分布而排列成串珠状,称为高频电场的非热效应。微波进入人体即开始被组织吸收,能被吸收之后,其强度有所减弱。随着进入深度的增加,能量被途经的组织所吸收的也越大。微波能量在组织中吸收之后多转变为热,吸收越多,产热也越多。因此,深度越深则能量强度减弱也越显著;吸收越多则深处余下的能量也越少,产热也越少。微波对皮、脂、肌、血四种成分的透入深度与波长有关,即波长越短,频率越高,透入就越浅。在人体,皮下脂肪厚度不同,微波的作用深度约为3~5cm。有报道,对皮下脂肪厚度超过4cm的肥胖人应用各种频率的微波时,微波的主要作用只能达到皮下脂肪层,而在皮下肪层只有2cm厚的人身上,915MHz对深层肌肉的温热作用强于2450MHz,433.92MHz微波的穿透作用又比915MHz深。(二)微波引起组织温度的改变及其影响微波作用浅组织,体表温度升高较明显,作用初期升高较快,而较深入的温度升高是渐增性的。微波引起温度升高的速度较快,辐射后15秒温度已开始上升,以后温度升高更显著。微波作用于体表时,除引起皮肤温度升高外,还可使内体腔内温度上升。微波辐射到喉部5分钟后,整个深度内温度均升高。微波地呼吸系统有明显的影响,实验显示,小剂量微波作用于呼吸系统时,可观察到呼吸变慢、肺轻度充血、肺泡间隙有少量白细胞浸润。有人研究微波对肺炎的影响,发现接受治疗的动物在体征、胸片及病理形态学方面均匀比对照组的疗效好。而且发现受辐射动物在病程中的防御能力表现如体温、血沉和白细胞反应等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强。表明治疗剂量的微波可以深达肺组织,对肺部炎症有一定治疗作用。微波治疗组的通气功能比对照组较早恢复正常,病程缩短。微波在体外还能抑制肠道杆菌、金黄色心葡萄球菌等的生长。二、微波治疗老年呼吸病的适应症(一)微波的治疗作用主要是微波热效应的治疗作用,微局部加热的主要治疗作用是止痛、镇静、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炎和抗癌等。1、止痛作用微波有直接止痛作用,其可能机制是:(1)干扰疼痛的冲动而达到减轻或消除疼痛;(2)对感觉神经有直接止痛作用;(3)增高体表温度,减少体表与体内的温度差,使感觉过每减弱,故有降低痛觉的作用。间接止痛作用可能是由于:(1)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的供氧;(2)松驰痉挛的肌肉;(3)改善血循环,减轻局部水肿和组织张力,清除组胺,5致痛的化学物质。纠正碱失衡也有利于止痛。2、降低神经肌肉组织兴奋性目前认为热降低肌肉张力,可能是热减弱维的活动,但并不排除热对肌梭和肌肉本身的直接作用。微波主要被肌肉吸收,所以用微波松乳肌肉很适宜。3、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营养、代射微波加热后,小动脉及毛细血管随即扩张,动静脉循环增加,局部氧、营养物质、白细胞和抗体的供给增加,代谢产物也得到及时清除,不仅改善局部的营养和代谢,而且也增加局部的防御能力。4、消炎作用微波引起的热对炎症、特别是慢性炎症有良好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热改善血液循环,加强未损伤血管的代偿作用,改善了组织缺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