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胡适父亲影响探微-中学语文论文《我的母亲》:胡适父亲影响探微朱兴祥人教版初中《语文》编选了胡适的散文《我的母亲》,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有关资料”中选录了易竹贤《胡适传》中关于“胡适母亲”的相关介绍:“尽管她和丈夫只过了六年三个月零21天,他对胡传的思想事业也不真正了解,但她虔诚地崇拜丈夫,尊敬丈夫,爱她的丈夫,可以说是一个丈夫至上者⋯⋯在她的心里,丈夫胡传简直成了一尊崇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胡适的父亲其实是没有正面出场的,但是细读文本,我们确实还是可以发现胡适父亲虽然已经去世,然而他仍深深存在胡适母亲的脑海里,给了她极大的影响。只是《教师教学用书》无论是“整体把握”还是“问题研究”板块,都没有涉及。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文中胡适母亲在教育儿子和处理家庭、生活矛盾时的言行,探寻这些言行背后的“父亲”因素,以进一步走近“我的母亲”,丰满“母亲”的人物形象。一、内心最崇敬的唯一“完全”的人“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这是文中胡适唯一一处写到母亲对父亲的评价。不过这已写得足够明了——在胡适母亲心目中,丈夫是唯一一个“完全”的人。何谓“完全”?就是齐全,不缺少什么;就是方方面面都做得很好,做到了“完美”。这一“完全”形象的形成,除了《教师教学用书》“有关资料”中所介绍的“冯顺娣带着一家子,抱着小糜儿,去台湾投亲,在胡传做官的台南和台东,度过了将近两年的很快乐的团居生活”给胡适母亲留下的幸福回忆之外,乡人们对胡适父亲的尊敬,也是必不可少的外因。文章第一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糜先生了。”这里的“人”自然是家乡的老老小小,家乡人称胡适为“糜先生”自然是对“文绉绉”的小胡适的一种褒奖,但这句话同时也让胡适的父亲——三先生——作为配角,第一次在文中出场。“三先生”是乡里人对胡适父亲的尊称,胡适父亲在乡里有很高的威望。胡适在《四十自述》“序幕我的母亲的订婚”一章中写到的情节就很能证明这一点:她站在路边,听着旁人批评今年的神会,句句总带着三先生。“三先生今年在家过会,可把会弄糟了。”“可不是呢,抬阁也没有了。”“三先生还没有到家,八都的鸦片烟馆都关门了,赌场也都不敢开了。七月会场上没有赌场,又没有烟灯,这是多年没有的事。”看会的人,你一句,他一句,顺弟都听在心里。她心想,三先生必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能叫赌场烟馆都不敢开门。会过完了,大家纷纷散了。忽然她听见有人低声说,“三先生来了!”她抬起头来,只见路上的人都纷纷让开一条路;只听见许多人都叫“三先生”。胡适父亲在乡里德高望重,一言九鼎。除了开烟馆、赌庄的,乡里人人都敬重他,这一份敬重之意从看见胡铁花的第一眼起,也一直深深植根在了胡适母亲的内心。二、儿子成长发展的唯一楷模有时候母亲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在母亲心里,她虔诚敬爱的丈夫就是儿子成长的标杆,自己就是要把儿子培养成像丈夫一样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学什么呢?自然是学“父亲的种种好处”。学习上,胡适父亲临死前在给胡适母亲的遗嘱上说“糜儿天资聪明,应该令他读书”。胡适母亲牢牢记住了丈夫的这一遗嘱。首先是早早地送儿子入学,“我才满三岁零几个月,就在我四叔父介如先生的学堂里读书了”,而且舍得在学金上花本钱。人家小孩每年送两块银元,胡适母亲就送六块,还逐年增加,从而使胡适获得了“一生最得力的讲书”。其次是坚持每天早上都对儿子进行思想教育,并催儿子去上早学。这样做也是很有成效的,促成了胡适勤学、爱看书的习惯——“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与庶祖母一同去田里“监割”的时候,也“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第三,坚执送儿子外出求学。读书是要钱的,丈夫去世后,家业中落,文中说“家中经济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一家的经济权全在二哥手里,母亲没有作为当家人应有的财政大权,但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