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辈子读后感导读: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一)老舍《我这一辈子》是反应在社会变革与战乱横行的年代普通百姓的人生悲剧命运。看完后让我非常的沉重。但在悲剧故事下我不由的感受到老舍文笔下主人公的幽默与讽刺。从小说里可以看出男主人公是一个聪明,勤奋,善良,善于学习的人。但这一切优良的品质又有什么用呢?这些并不能让他摆脱自身的困境,走出悲剧的命运。每一次的努力与付出,最终全成了泡影。老舍通过男主人公的经历与思想变化带着我们审视这个世界,审视这个社会。男主人公在遭到无数社会不公的待遇后,终于明白无论一个人怎样努力的挣扎,自身的努力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封建社会下人们的性格遭到了摧残与扭曲,在压迫下人们渐渐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学会了如何当“奴才”。男主人经过三年的学艺和压迫,逐渐变成了“忍耐者”。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男主人公的单纯与善良。对于自己妻子和师哥的“通奸”,他没有产生过一丝的怀疑,虽然他有时觉得自己的妻子有点“野”,但他并没有进行干涉。这一切的“善良”举动不仅没能换取妻子的爱,还给妻子带来了跟别人私奔的机会。他自认为对妻子不错,他认为比他师哥优秀,他困惑,他迷茫。他想不通妻子怎会跟一个还不如他的人私奔。这便印证了那句老话“好人难当啊”!在男主人公当上巡警后,老舍通过他当巡警的经历。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官场腐败,军队涣散,官员生活骄奢淫逸的世界。人们在这种世界里,已没有了人格的尊严,当发生兵乱时,不仅是那些当兵的强盗在抢东西,更甚的是抢劫的百姓比当兵的还多。但老舍并没有对他们进行批判!是啊,命都没有了,那还讲尊严与道德呢?真是可悲可叹!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所谓的“巡警”只是一种摆设,他们被当成掠夺百姓民脂民膏的工具。他们一边在军队,长官面前当奴才,他们一边又要受普通百姓的唾骂。他们里外都不是人,这“巡警”可真难当!想活命还真痛苦。老舍通过《我这一辈子》告诉我们,如果你生活在黑暗与腐败的社会中,不管是我这一辈子,还是自己儿子和孙子的一辈子,通通都只能忍饥挨饿,通通都只能给别人当奴才。不管你在怎么努力也于事无补,除非这个社会变了天:变得光明与正义。我这一辈子读后感(二)怀着对季老的崇敬之情,怀着对翻译学的热爱之情,我在几天内就读完了这本《我这一辈子》。季羡林先生是中国着名的东方学专家、印度语言文学专家和翻译家。他从一个贫穷的农村孩子成为一代学术宗师,走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历程。他在回忆自己童年时感到:“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直到步入学生时代,才感觉到有“浓绿的境界”。命运之神算是眷顾他吧,二十出头的时候,就去德国留学,这一去就是十年,虽然饱读了经书,做成了学问,这洋罪也没少受。他对德国人的描写,越发地让我觉得德国是个优秀的民族,做事严谨、认真、求实、淳朴、老实巴交、守纪律、有秩序、崇尚学术、有反省意识。就是不知道德国人自己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倘若也觉得自己特别优秀而骄傲自大,眼皮子底下没别人就不好了。他在清华读书地那一段日记,一下子拉近了我跟这位大家的距离,一个读书人的生活规律、读书节奏、思想形成过程、各种烦恼、矛盾和快乐都是那么地相似。他在日记里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当时是激励他的,也作为激励我的吧“一个大学者的成就并不怎样神奇,其实平淡得很,只是一步步走上去的。”这让人不自暴自弃,尤其是在逆境中的时候。而纵观其一生,他的学术成就不可谓不巅峰,但是他的做学问的过程的确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上来的,其平实、谦和的态度,清醒、理智的头脑,也是一个学者应有的风范。季老文革的那几篇文章,让我难受得不得了,一方面是随着他的笔触,看清了那段可怕地历史,一方面心疼啊,为那些老知识分子。“士可杀,亦可辱”这是活下来的知识分子一种悲凉地自嘲,知识分子不缺的就是思考、反思,季老竟然反思到自己能在文革中活下来,是不是人格不够硬?季老在书中问到的一样,“文化大革命”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他回答不了,我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的那几个问题,也重重地叩击在我的心中,“我们吸取了教训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