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反思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含蓄隽永,脍炙人口。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似乎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个名句,至于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复杂情怀,却很难把握,而这恰恰是深层次解读此名文之关键。所以,本文的信息焦点就集中在“醉翁之意何在”上。为此,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师:请同学们结合全篇好好思考一下,“太守醉酒”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生:我认为是太守年事已高,不胜酒力。因为课文第一段中明确写道,太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师:有道理。生:我觉得太守是陶醉于美不胜收的山水光之中了。试想,他身为文人,多情善感,面对着“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面对“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面对着“水声潺潺”的酿泉,面对着“晦明变化”的山间朝暮,又置身于翼然临泉的醉翁亭子里,怎能不心醉神迷,忘乎所以?风师:很精彩。生:我看是太守为自己的“政绩”而高兴。师:有眼光,请把你的话完整地说出来。生:欧阳修身为滁州的父母官,看到治下的百姓“歌于途”,“休于树”,扶老携幼,衣食无忧、悠闲怡然地游乐于山野之间,自然为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兴奋不已。师:很好,很好,请同学们继续分析。生:我觉得还与宴会的丰盛热闹和众宾客的热情劝酒有关,“酒逢知己千杯少”,太守心情愉快、尽情畅饮,结果酩酊大醉。生:我补充一点,太守醉酒与他是这次宴会的主人有很大关,与他真诚待客有很大关系。生:我认为以上都不是太守“醉”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他其实不开心,有点借酒浇愁的意思,而心情不好的人往往容易醉。师:很有见地。请谈谈你的依据。生:文章尾段有一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我认为,欧阳修在这里想说的意思是: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师:那么,请你说说太守的真正想法是什么?生:从文章的背景中可知,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直谏被贬,从“中央”高干——枢密副使被降为“地方”小官——滁州知州,由繁华的京城被逐至乡野,仕途失意、政治抱负搁浅,他心情郁闷难遣,只好寄情山水,借酒浇愁。生:我认为不是借酒浇愁,因为借酒浇愁往往是颓废者的表现,而欧阳修在滁州显然是政绩卓著,深得民心。一个无所事事的颓废之人是不可能干出这些业绩的。我倒觉得这是“他官小一身轻”,解脱了朝廷羁绊、束缚,远离了小人、谗言,因而无拘无束、一醉方休。这才真实地展示了他的文人天性。师(总结):同学们发言都有道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文章进行了挖掘和拓展。尤其可贵的是,大家能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料,能充分联系上下文,对作者的心情怀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那就是太守抑郁中有欣慰,失意里有悲哀。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郁闷但不颓废,失意却有作为。总之,太守醉酒有文章。可以说,本文明显有别于一般的山水游记。因为其中蕴涵着作者深刻的仕途体验,浸润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怀,耐人咀嚼、意味深长。案例反思与分析求证:本节课,教师只提了一个问题,但是,在范围上,带动学生思考了全篇;在深度上,引领学生挖掘出了课文主旨,达到了以点带面、纲举目张的效果。通过这节课的尝试,我认为,寻找信息焦点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对于我们突破难点,把握主旨,有很大的帮助。当今社会,交流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交际的基本内容,处理信息已成为学习、工作甚至娱乐须臾不可离开的任务,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搜集、处理、交流、整理信息的过程,所以必须在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缩小范围,寻找信息焦点,才能明确方向,准确把握全文精髓所在。何谓信息焦点?指的是课文中凝聚全部思想内容的关键部分。篇有篇的信息焦点,段有段的信息焦点,句子也有句子的信息焦点。寻找信息焦点的目的在于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它具有三大功能:(1)扩展功能。由于信息焦点与阅读客体中和各信息均能取得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引导时扣其关键点,散发开去,便能辐射全局。(2)活跃思维功能。由于信息焦点因文而异,可能在阅读区开头,可能在阅读区结尾,可能在阅读区中间;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段落,也可能是一幅插图。因而抓信息焦点建构导悟思路可多形式多角度,灵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