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故事版本一:巧渡金沙江的故事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理解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敌军的侦察船。他们把敌军的衣服穿上后,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在用布把漏洞塞上之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卫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之后,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详细焕然一新造句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刻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向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但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为了抢渡金沙江,红军在此战前威逼昆明,迫使敌人调回部分兵力,使防守金沙江的兵力和滇北兵力减少,为红军渡过金沙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调动了敌人的兵力后,红军又以一昼夜行进100公里的速度快速赶到金沙江边,并偷渡成功,牢固地控制了渡口,为大部队渡江创造了条件。透过广阔战场上的机动战,调动和打击敌人,并最终实现渡江北上,取得方法转移中具有决定好处的重大胜利,是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是红军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故事版本二:爱情签名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毛泽东在山洞指挥渡江这原是金沙江北岸马帮们食宿的一排山洞。洞壁尖石峥嵘,地面凹凸不平。最西首一个独立的套洞,虽是里外两间,但总共不到10平方米。9月12日傍晚,记者来到那里,但见洞外山花烂漫,残阳如血。71年前,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就是在那里指挥红军巧渡金沙江。据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回忆,毛泽东一天行军100公里赶到那里后,和警卫员一齐动手,以两只装文件的铁皮箱铺上油布做办公桌,拿背包当凳子开始工作。山洞里架了4部电话机,毛泽东在那里住了一天一夜,吃了两顿饭。红军到来时正值春令,云岭之南花红叶绿,蜜蜂群舞。红军在云南收获重礼@D如缴获了云南军阀龙云送给国民党中央军的20份云南军用地图以及宣威火腿、云南白药等大批物资。龙云原打算用飞机运送,但飞行员当天生病,不得已改用汽车,汽车却糊里糊涂驶入红军驻地。在云南,毛泽东“故伎重演”,红军兵逼昆明。龙云不谙前鉴,全省调兵“勤王”。位于昆明以北100公里的金沙江一带顿显兵力空虚。1935年5月初,红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乘机奔袭金沙江。红军抢占渡口无一伤亡9月12日,记者来到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皎平渡村。皎平渡位于金沙江南岸,北岸就是四川省当年红军从那里渡过金沙江。村民裴清给记者讲了他的岳父张朝满、岳父的堂兄张朝寿帮忙红军渡江的故事。两位老人都已去世。张家兄弟原住在离皎平渡不远的洪门厂村,是地主家的佃户和船工,张朝寿在村头开了一个小旅店。1935年5月3日晚上,全村都已沉睡,惟独张朝寿的小店还亮着灯火。突然,一阵敲门声响起。张朝寿开门一看,是戴八角帽的红军@D@D这是中路纵队干部团的先遣战士。干部团由总参谋长刘伯承率领抢占皎平渡。红军请张朝寿帮忙找船只渡过金沙江。当时,皎平渡的头人已接到区公所“鸡毛火烧信”(一种附有鸡毛、火炭表示十万火急的信),把船集中到了北岸。一位腰插驳克枪的红军指挥员看到张朝寿光着上身,连件衣服都没有,就把自己的棉衣脱下送给他。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