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故都的秋》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描绘故都的秋景的,又是怎样通过对比来突显故都之秋的特点的。2.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3.语言品味与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探讨故都的秋的文化意蕴和作者的审美情趣。【学法指导】缘景入情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2、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2/18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xx迁居xx,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3、缘景入情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古代有“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说法,讲的就是文学的抒情性。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能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情感源于现实,更要寄托于现实。因此,在对抒情性文学作品(散文)进行鉴赏的时候,我们应该从三个层面(声音、画面、情感)逐步进入,其中最为重要和普遍的是“画面——情感”层,即作者在作品中为读者描摹的“景”与作者所希望表达的“情”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一、基础训练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混混沌沌()一椽破屋()潭柘寺()落蕊()著着单衣()颓废()廿四桥()鲈鱼()2、快速阅读全文。边看边划出作者描写的景物。划出表示颜色、声音的词语、短语。二、能力提升3/181.故都就是北平,标题为何不用“北平的秋”?2.阅读第一段,找出文眼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基调。3.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会赏析。(1)文中对北国之秋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描绘了哪几幅图画?为它们拟出小标题。(2)你认为哪一幅画面描绘得最为生动出色?试作一点赏析。介绍一种赏析法:缘景入情法首先把握故都之秋的总体特点(清、静、悲凉);然后结合具体画面分析该特点;最后探寻出思想感情或作者的审美情趣。赏析“斜桥话秋图”示例从都市闲人咬着烟管的姿态和互答时缓慢悠闲的声调体味出“清”;从息列索落的秋雨声体味出“静”;从灰沉沉的天色、凉风冷雨、青布单衣或夹袄和他们闲话秋凉的微叹体味出“悲凉”;如果说前面几幅画面属于风景画的话,那么“斜桥话秋图”则是一幅风俗画。闲人话秋的的京腔京味烘托出浓郁的北国秋味,而他们的微叹和互答恰好能唤起作者的落寞和感伤。作者深爱这样的秋景,与当时作者思想苦闷、向往隐逸恬淡生活情趣是有直接关系的。4.语言品味,体会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特点。如写“槐树”: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进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上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4/18如写“xx”: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一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5.阅读第2、第13段,指出南国之秋的特点,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6.综观全文,作者到底是“颂秋”还是“悲秋”?如何认识北国之秋中流露出来的深远的幽思和孤独?三、延伸拓展搜集与“秋”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