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输液潜在危害多“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这是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发布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之一。据卫计委统计,2010年中国平均每人输液8瓶,门诊输液率高达60%-70%,远远超出国际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专家表示,过度输液对身体存在多方面潜在危害,是否需要输液应听从医生建议。◎输液中的颗粒会影响儿童发育“现在输液量明显增加,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山东省交通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王言森表示,“有时即使并不需要,陪同的家人也会强烈要求。”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邢莉对此也深有同感:“儿科这种情况最为严重,差不多50%的门诊病人都在输液。成人要稍微好些,门诊上输液的能有1/3左右。”“特别是一些家长只要孩子一发烧就要求输液,把抗生素当退烧药使用。”王言森说,医生往往因为家长的强烈要求被迫开出输液,因为不建议输液还经常产生医疗纠纷。“尤其是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体温调节点尚不稳定,发烧时特别容易上来就是39°C,家长就容易着急。”邢莉说。邢莉介绍,每个病都有个病程,对于感冒来说就是5-7天,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效果基本相同。对于部分发烧的感冒患者,由于输液时使用了激素药物,很快就不再发烧,“患者误以为痊愈了,其实感冒还没好。”专家表示,只有当持续高烧38°C以上,同时经过血液化验存在血象异常的情况下,才应该考虑输液,“其实感冒大部分都是因为病毒感染引起的,口服一些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效果就挺好,完全没必要输液。”“输入的液体中有颗粒成分,根据不同药品生产厂家的工艺不同,颗粒大小也不一样。这些颗粒进入血管会产生刺激作用,对于儿童来说,一时半会儿可能难以察觉,以后就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会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影响。”邢莉说道。济南市中心医院药学部主任俞淑文提醒大家,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基础病也不一样,是否输液没有一个精确的标准,“像小孩和青壮年人群,只要采用合理的物理降温,即使发烧到38C也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对于老年人就不一样了,容易导致脱水,甚至损害肝脏功能等情况。”◎过度输液会加重肝肾负担“能口服药物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输液,这是正确用药的一个基本原则。”俞淑文说,在现实生活中,受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例如输液治疗效果快、可以补充营养等,很多人将输液列为治疗的第一选择,“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一般情况下,只有手术患者以及在患者不能进食、病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才需要输液治疗,可以使危重症患者及时转危为安,对于身体基础素质比较好的人,小疾病类的完全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治疗,不必进行输液。”王言森说道。俞淑文提醒道,不必要的输液会给身体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例如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患者寒颤、发热、心慌,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易引起静脉炎等病症。”专家表示,输入的药液进入人体后,大部分都要经过肝脏代谢,最终由肾脏排出体外,过度输液会加重肝肾的负担。王言森进一步表示,“特别是一些中药制剂成分复杂,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对肝脏、血液系统会导致严重损害。”过度输液还会带来抗生素等药物的滥用,“像国外一般不会输液,即使输液也会严格控制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最近几年我们国家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成效还是比较显著的。只要不是细菌类感染,就不会使用抗生素药物。”王言森说。俞淑文也表示:“抗生素药物的过度使用还使一些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影响整个社会环境。”据介绍,在自然状态下,人体对周围环境的病菌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赖输液,不仅会增强人体的耐药性,还可能干扰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此外,由于输液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同时花费也比口服药物和肌肉注射昂贵,无形中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与其“冲血管”不如加强保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更多的是因为一些慢性病来医院输液,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王言森表示,“这些慢性病会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动脉硬化,一些老人就觉得应该通过输液疏通血管,一年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