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内容提要]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有一般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又有其特定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中外和谐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世界优秀文化的和谐共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基本结构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文化发展状态。它把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融为一体,构成自身的基本结构。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观念与一般和谐文化的有机结合,具有和谐文化的共性,由于注入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在一般的和谐文化中增添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又具有其特殊的结构和质的规定性。一、中外和谐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石1.中国古代传统的和谐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因在我国古代,“和谐”的实质,是指尊重差异,注重协调。《尚书·尧典》讲:“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广韵》讲:“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和谐”也指达到某种理想的效果,《国语·郑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禅同,尽乃弃矣。”“以他平他”是指不同的事物汇聚、结合在一起,得其协调、平衡,就可以发展;“以同禅同”,“禅”原指辅佐的,即指单一同质事物的叠加,不会有新的发展。历史上,“和谐”还被认为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规律。《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自然人的状态,“和”指符合礼仪法度的社会人状态,中和、和合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谐”从哲学范畴到后来成为伦理准则,是一种理想化的思想和理想化的过程,其文化意蕴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小康社会的理想层面。《礼记·礼运》说:“禹、汤、文、第1页共9页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在执者也,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这是描绘夏、商、周三代时小康社会的生活状态。第二,大同社会的理想层面。孟子设计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社会,老子设计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和谐社会。《礼记·礼运》构建的和谐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按照设想,这应是小康之后或小康之上的和谐社会。第三,近代思想家的大同社会理想。主要包括:太平天国的“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和谐社会;康有为描述的“至平、至公、至仁、治之至”的和谐图景;孙中山倡导的“天下为公”的和谐思想。上述和谐观念,在民众心里存在已久,经过发酵、蒸馏、升华,成为今天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目标成了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价值体系,和谐的文化成了教化后人的文化内容。2.西方社会的和谐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有益补充西方“和谐”的本义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数的和谐。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是由数决定的,服从数的和谐。第二,音律和谐。与音节之间的音程具有同样的比例关系时,就会产生和谐与美。第三,社会和谐。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卢梭的“社会契约”,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济和谐”到思想家格林的“政治和谐”,从巴斯夏的“和谐经济论”到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论再到德沃金的“平等权利学说”,都体现着和谐社会的理想。到了现代,西方学者又提出了社会均衡论、协和社会论、社会系统论等和谐理论,构成了西方和谐思想的一道风景线。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理论,是西方和谐思想发展的重要第2页共9页阶段。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中设计的理想社会叫和谐制度;圣西门的“实业制度”,规划了未来和谐社会的远景;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共产主义试验,并用“新和谐”命名,把和谐思想推向实践;德国空想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