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调研思考一、全市“三类”经济作物种植分布情况**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光照资源丰富,雨热同季,且多集中在经济作物生长的前中期,有利于经济作物的生长,受此地貌和气候特征的影响,除大姜外,花生、大蒜、大葱、薯类等经济作物在全市各县市区均有种植,主要集中在禹城、宁津、齐河、XX县区、临邑、平原、夏津等7个县市区(其他县市区虽有种植,但均在田边、河沿零星分散种植),常年种植总面积达34.17万亩,其中,花生种植面积9.6万亩,大蒜种植面积14.9万亩,大葱种植面积4.18万亩,分别占种植总面积的28.1%、43.6%、12.2%;薯类种植面积5.49万亩,占种植总面积的16.1%。地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夏津、宁津、乐陵,三县市地瓜种植总面积达4万亩,占全市薯类种植总面的68%。生姜基本没有种植。随着我市产业政策变化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会进一步增加,必将成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二、“三类”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现状花生、大蒜和薯类的机械化生产在该市宁津、齐河、XX县区三县有较好的发展。XX县区农机部门根据当地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特性,经过反复论证探讨先后引进推广花生收获机械3台、大蒜收获机械7台、马铃薯简易收获机械7台、地瓜简易收获机械5台,从去年的作业情况看,受到农机手的普遍关注和种植户的欢迎,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较宽广的发展空间。作为经济作物种植大县的XX县区,近几年来借助农机购置补贴的强势引导作用,以经济作物集中种植乡镇为依托,不断加大新机具新技术的宣传和示范推广力度,全县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目前全县已拥有花生覆膜播种机125台、花生收获机械110台、薯类收获机械110台;花生机播、机收率分别达80%和88%,马铃薯和地瓜机收率分别达75%、80%。近几年,XX县区共引进花生播种机械68台,其中2bmfd-2型花生覆膜播种机56台,花生收获机55台,机播率达90%,机收率达50%,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第1页共3页但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全市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发展比较缓慢,花生、“三辣”、薯类经济作物生产作业的各个环节(包括育苗、播种、管理、收获)基本上以人力为主,全市“三类”经济作物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在大部分县市区尚属空白,机械化播种、收获在大部分县市尚未破题。机械保有量少是造成机械化生产水平低的直接因素,全市“三类”经济作物作业机械主要集中在齐河、宁津、XX县区三县,截至目前,全市花生播种机械保有量为193台,其中花生覆膜播种机181台,拥有薯类收获机械125台。全市较低的经济作物机械装备程度,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迫切需求,已经成为目前推进全市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进程中最大的“坎”。三、“三类”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总体调查情况看,受“三类”经济作物本身种植特性和农民传统种收习惯的影响,加上政策扶持不到位、宣传推广不到位、机具研发不到位,成为制约“三类”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一直没有引起各级政府以及农机部门的足够重视,无论从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还是当地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和各项发展措施制定都不太理想,经济作物生产一直处于农民自愿、自由放任的状态。(二)研发推广滞后。从调查的情况看,经济作物种收过程劳动强度大,农民对经济作物机械的期望程度高,但经济作物机械的研发和示范推广远远滞后于粮食作物机械,机械市场投放量少,作业适应性不强,机械性能低,尤其是在薯类播种环节更为突出,造成农民群众认知程度低,成为阻碍“三类”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三)种植较为分散。由于受“三类”经济作物本身种植特性和农民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种植区域较为分散,种植面积相对较小,即使种植规模较大的县市区也没有做到百亩以上成方连片的种植,造成机械不能较大规模作业,直接影响了作业效率和收益,影响机械的有效推广应用。第2页共3页四、加快推进“三类”经济作物机械化的建议加快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到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