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讲析:语文教学应治之“本”——《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小语教学文章作者:周一贯小学语文课堂“高耗低效”一直困扰我们。这里显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原因。为此,小语界的志士仁人,并不缺少探索。然而林林总总的归因又让我们不胜困惑,大有“乱花迷眼”的感觉。为此,在众多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复杂矛盾运动之中,我们必须找出主要矛盾。若主要矛盾得以解决,许多的次要矛盾才有望迎刃而解。那么把脉“高耗低效”,什么才是造成这一历史沉疴的主要矛盾呢?希望大家踊跃发表见解,以深化小语课堂改革,切实提高小语教学质量,真正实施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本刊将持续开展这一问题的讨论,及时组织报道。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已成为历史性的难以承受之痛。2009年《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由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报社联合主持)对小学四门课程(语文、数学、科学、品德和社会)的大面积检测结果表明,合格率最低的依然是语文,仅为62.8%。换句话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不合格,而且“报告”指出还有近30%的语文成绩仅处于基本合格的水平,对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参见《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4日)加之当下多家媒体对“国人语文水准下降”的诸多担忧,小学语文教学自然也难辞其咎。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审视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名师的比例比之其他学科不可谓不高,教学研究氛围不可谓不浓,教师花在备课、讲课上的力气,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为什么效果竟如此不尽人意?对此,我们也不鲜见人们在寻找高耗低效的归因上所下的功夫;近年见报刊讨论的热门话题就有许多,诸如怎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语文课堂教学该不该有“模式”?语文教学要不要重视“双基”?什么是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乃至第一教时怎么教?略读课文又该怎么教?……显然,这些问题的讨论,虽有重要作用,但看来还不是解决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根本症结所在。我们似乎没有真正抓住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语文教学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就“高耗低效”而言,无疑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面对林林总总的诸多问题,往往会给我们带来“乱花迷眼”的困惑,以致掩盖了在诸多矛盾中起主要作用,有着决定意义的那个主要矛盾的认识。问题在于我们必须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使许多问题,即处于次要和服从地位的矛盾,得以迎刃而解。这应当是我们对克服语文教学历史痼疾“高耗低效”的应有哲思。那么,造成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在下以为是教师的过度讲析,导致学生学习实践的严重缺失。这个问题不解决,课堂教学效益的“水土”流失,必然会导致课堂“沙化”现象的日趋严重,课堂学习生态的彻底破坏。确实,“教师过度讲析”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小学语文课堂。在2010年“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举行前夕,崔峦先生也提出希望此次大赛“要与‘内容分析’式说再见”。此话说得很在理,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小学语文课堂的症结所在,但不少教师竟觉得难以接受:语文课离得了课文内容分析吗?其实,崔峦先生说的是“内容分析式”,而不是“内容分析”。一个“式”字所指即是过度的内容分析,以致板结为一种比较僵化的模式。这显然是切中要害的。事实上听参加了本次活动的一些老师反映,大部分赛课还是同一模式,教师依然青睐以太多的内容分析式讲问来“牵着学生走”。由此可见,问题的存在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回顾建国以来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几乎都可以归结为教师的“讲析过度”。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症像便是教师的“政治思想分析式”;八十年代出现的“课文情节烦琐分析”,把语文课上成故事课,症像就成了教师的“课文情节分析式”在强调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语境中,又带来了语文的“泛人文”化倾向,症像便变为教师的“人文内容分析式”;如果我们不能摒弃课堂“以教为主”的状态,说不定下一轮将会出现“要与‘语言形式分析’式说再见”……这里尽管症像不同,但病理相通,就是这个式、那个式,在那里忙活的、折腾的都是教师,而弃之一旁当看客的却是本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