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一点体会茅台中学:李林伴随我市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学校也在效仿杜郎口中学模式,将新课改理念带入课堂。学校要求我们必须按照35+10(3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教师点拨总结)的模式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我困惑了。35分钟学生要怎样自学,余后的时间我怎样才能总结好一篇文章的内容。我想当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把佳作名篇详剖细讲,不再仅仅是字句段篇、标点修辞,也不再仅仅是师授生收、记录考核,对很多语文教师来说,这似乎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随着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验的开展,站在课改的门口,我却不知如何做好这个工作。为了拥有跨进这个大门的底气,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圈点勾画,揣摩深思。不断学习,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地实施新课程。为了实施新课标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建议,我力图将课堂还给学生。于是,课堂上活动多多,形式多多,我使出浑身解数,力求通过创设热闹、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氛围来实现新课程的改革,一段时间以后,问题随之而来:“繁华”落尽,学生的课堂收获却少之又少,纷繁的活动形式吸引了他们更多的注意力。为了“重视语文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联系实际,谈谈感悟”等环节,力图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之余,通过谈自己,谈人生,谈社会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谁知,问题又来了:语文课堂变味了,意境没了,语文味淡了,课上得没劲了。我不断与我校骨干教师请教并通过对课改工作的总结和反思,我认为:语文课改首先需要的是革新教学观念,摒弃传统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课标,我试图用更新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运用了大量新颖的形式和近可能新的的教学手段。可是,在忙于这些形式的同时,我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在总结了这些经验教训之后,我从新确立了一些新的观念:新课标所提倡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我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即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中何时让学生自主、何时让他们合作、探究,用怎样的形式来实现,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切不可根据新课标要求机械地选择教学形式,丢了西瓜抓芝麻。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里的平等不能理解为形式上的平起平坐,更不能在知识水平上与学生划等号,因为教师还肩负着引导学生掌握更多、更新、更深的语文知识的重任,完全尊重肯定学生的言论,不给与适当的点拨和拔高,学生是不会进步的。因此,抛开了传统课中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教师应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同时又高于学生,真正起到“主导”的作用。新课标的要求是“学生能动起来”,动耳、动眼、动口、动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大家都动起来了,目的就达到了。其实,在语文学习中,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一节课或一个活动,气氛虽不热闹,但只要每位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于其中,这就是“动”;相反,学生疏于思考而忙于热闹的形式,“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绝不仅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更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动”的真正意义所在。当然,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还需不断地“充电”,不断完善、提升自己。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也需越来越多的同行加入这一改革的行列,这样,中学语文教学一定会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