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设计保康县寺坪镇中心学校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二节《西南边陲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本区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通过学习本区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来分析类似地区的经济特点,尤其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学情分析:寺坪中学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很少有经常外出旅游的,学生分析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还不强,但很多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较高,充满好奇。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地图认识西双版纳优越的地理位置。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设计三个环节,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3.以“若你是州长、县长,如何处理当前热点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促进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的指导思想,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创景激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有谁到过西双版纳?生:没有。师:你们想去吗?生:想。师: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走进云南的西双版纳,认识这个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生观看西双版纳视频短片。(多媒体展示)点评:师生以谈话式开启课堂,自然而亲切.巧用视频效果,震撼了学生的视听。既见识了西双版纳的自然风景、风俗人情,又紧密的对接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昂扬的情绪走向求知之旅。二:设置问题、引导探究:师:假如你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州长,你会侧重发展哪种产业?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回答)A组学生代表:国家政策鼓励支持B组学生代表:位置优势: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C组学生代表:资源优势:①热带雨林景观。列举西双版纳特有的树种等。幻灯片配合出示景观图片,望天树,板状跟,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②热带雨林的动物资源。幻灯片配合出示亚洲象,绿孔雀、长嘴犀鸟等。③民族风情:由学生叙述当地民族风情。泼水节、孔雀舞、竹筒饭、菠萝饭、竹楼、佛教建筑等……(为配合学生讲解,师出示幻灯片图片)点评:一种假设,由“你”出现,抓住了学生心理,突出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诱发了他们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问题既是思维的动力,又是思维的结果,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学生主动而热烈。师:当地有哪些符合发展这种产业的资源,为什么西双版纳有这些突出的有利条件,而与之平行的世界其他地区大多是沙漠?生读图7.13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小组合作探究,并加以总结,相互交流)生归纳: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独特的意义。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师:侧重发展这种产业会对当地经济,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生: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行业、房地产业等多个部门的发展,并增加了人均收入和就业机会,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西双版纳的经济发展。现在我们就来感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