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介绍我喜欢的玩具一、教学目标:通过认识玩具的造型、色彩的设计都离不开美术,学习用美术的眼光来观察玩具,并大胆的用语言来描述玩具,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玩具的功能、来历或有关的故事。二、教学重点: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学习观察玩具的造型特征、色彩搭配,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爱好和对玩具的评价。三、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并能对观察到的玩具特征做出描述与评价。四、教学准备:教师:玩具若干学生:自己喜爱的玩具,以及搜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玩具或图片五、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稳定纪律、检查用具2、导入:(1)玩具是我们最喜欢的"朋友",请你把你的"朋友"介绍给大家。(2)小组讨论:欣赏课本中的玩具,跟大家说说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3、欣赏探究:图片资料,介绍民间玩具,讲解其寓意、玩法等。你还知道那些过去的孩子喜欢的玩具?4、活动体验:小组合作做游戏,游戏项目:我的玩具大家玩--自由组合,互相交流。我为玩具换新装--旧玩具、新造型。玩具商场展销会--买卖双方说出推销、挑选玩具的理由。新编玩具总动员--编故事,或表演。5、小结评价:(1)教师小结上课以及表演的情况。(2)指导学生填写评价表。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