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铁牛》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17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理解并读写“宋朝、议论纷纷、船舱、拴住、潜到、沉没、绳子”等词语。.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2、过程和方法方面:通过教给质疑、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教学重点】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经过。【教学难点】对水的浮力知识的理解。【教师准备】准备实验器材〈玻璃缸——代表河,砝码——代表泥沙,铁块——代表铁牛,两只玩具船。〉【学生准备】:阅读有关浮力方面的故事。如:〈〈阿基米德的故事〉〉等。【教学过程】一、自学生疑(约用7分)(一)、导入课题,引疑激趣有一年黄河发大水,把河中府附近的八只铁牛冲走了。洪水过后,人们打算捞铁牛。〈板书课题:17.捞铁牛学生齐读。〉你们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想弄清楚?〈教师可提示质疑方向:如何理解课文标题等。〉(二)、自学学生用“圈、点、画、批”等方法找出疑难,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特别留意学困生,可以帮助他们。(如.圈点怎样捞铁牛的重点词句,指导他们做“批”,又如对“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做批注。)(三)、质疑问难初学课文后,学生提出以下疑问:1.“陷”、“淤泥”、“潜”、“工程专家”是什么意思?2.为什么要捞铁牛?捞铁牛有什么困难?3.是谁捞的?怎样捞铁牛?4.怀丙是和尚,怎么又是工程方面的专家?[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读书贵在有疑,有疑问就有了思维的钥匙。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真正获取知识在于发现。”只有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捕捉疑点,提出问题,并经过积极的思考分析后排疑,才能使学生学的生动、扎实。上述疑点,无论是按老师的定向提出而生,还是根据各自不同理解而发,都直接触到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步的学习竖起了路标,同时促使学生心理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良好状态。二、尝试排疑(约用9分)引导学生排疑(一)、查工具书:让学生利用字典、词典,独立查阅字词,重点理解“陷”、“淤泥”、“潜”、“工程专家”等生字新词。(二)、出示资料:黄河大铁牛,铸造于唐朝,作拴浮桥用.最轻的有26.1吨,最重的达45.1吨。铁牛一只只膘肥体壮,肌肉隆起,圆目怒睁,威风凛凛,相貌彼此相似又有差别。(三)、再读课文:对课文的关键词、疑难句、重点句(如课文后面思考练习3中的一段话)。联系上下文揣摩其大概意思,并用笔在课文有关词句旁边记下自己理解的意思,或记录在听课笔记上,以便在后面教学中进行比较验证。(四)、展开讨论:让学生同座或小组讨论,共同寻找上述疑点的答案。讨论时,教师巡视,一方面指导中等生和学困生,一方面及时了解学生排疑方向,以便调节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意图]要实现从有疑到无疑,如果老师越俎代庖,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妨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自学过程中的众多疑难。这部分设计旨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都要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根据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老师提供的资料,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潜心思考。对遇到的疑难进行独立的思考或讨论,达到初步排疑解难的目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进了一步。同时这一环节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启发释疑(约用15分)(一)、探究研读1.师生探究(出示问题)“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和尚打算让水怎样送回铁牛?(1).指名读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读后评议小结:怀丙非常自信。)(2).引导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理解“泥沙减少”、“船身上浮”、“绳子绷紧”、“把铁牛一点儿一点儿向上拔”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3).做有关“水的浮力”的演示:在玻璃缸中倒入大半缸水,缸内盛装有砝码的圆口瓶,瓶口上架一木尺,木尺的两端系上棉线,线下吊一铁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