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萍2012年5月4日5月25日引言:一同走进《教育心理学》这一我们在师范学习中曾经学习过的内容。或略知一二,或温故知新。希望对增强我们共同专业底蕴,提高我们对科学执教的认识,会略有帮助。主要与大家交流的问题:涉及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著作中的第一篇至第三篇,前十二章中的部分内容。(著作共有七篇,二十四章。一、教学心理学的科学问题;二、学习理论;三、学习心理;四、知识的学习;五、技能的学习;六、社会规范的学习;七、教学设计与成效考核。共五十万字的内容。)《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二、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三、新近的学习理论四、学习心理五、学习的动机六、学习的迁移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德国赫尔巴特1806年《普通教育学》,用心理学的观点来系统地阐述教育实践。美国桑代克1903年正式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荀况(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反对学习上的先决定论,认为人的才能与品德“所得乎积,非所得乎生。”认为对待学习要“学问不厌,好学不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注意“积微”的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方法问题)我国最早出现的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学绪末年,由房宗岳译日本小泉所著《教育实用心理学》。二、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1.教育作为人类个体更新、产生新一代人的独特的社会机制而存在,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2)教育系统以经验传递,造就人才为其主要内容。3)教育系统以促进人类个体社会化、满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求为根本职能。二、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2.什么是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系统存在,在于它是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人类个体的社会化需要出发,通过社会经验的传递与“养育”(组织和改善学生的生活和活动,促使其身心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来造就人才的一种人际交往系统。从狭义来说,教育就是造就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二、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3.教育心理学对象的定义:以学生学习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揭示学生的学习规律;研究学习规律在教与学中的应用。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最终是为了改革教学体制,优化学系统,从而提高教学的效能,加速人才的培养。三、新近的学习理论(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1.自然人性论。2.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3.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4.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老师是统帅,老师是指挥。”——蔡林森三、新近的学习理论(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1.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着出现新的假设。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尽管不免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值得我们深思。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能正确的解释。三、新近的学习理论(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学习观。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只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三、新近的学习理论(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四、学习心理(一)学习的实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