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目标导航]1.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重点)2.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教训。(难点)一、历史背景1.“三冗”问题(1)原因: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2)表现①冗官: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结果造成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形成“冗官”的局面。②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③冗费: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形成“冗费”。2.“积贫积弱”局面(1)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2)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权调动军队,导致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局面。3.庆历新政: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但是新政遭到官僚贵族们的激烈反对而宣告夭折。4.个人因素: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思维点拨]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及其影响(1)原因: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②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③改革措施太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④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⑤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2)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并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二、主要内容1.富国之法:理财措施(1)方针:“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先”。(2)措施①青苗法:由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前以低息贷借给农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到夏秋两季收成之后,农民再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根据每家每户的贫富程度,贷款有不同的最高限额。②募役法(免役法):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政府事先根据需要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③其理财新法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3)成效: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强兵之法:整顿军队(1)“省兵”措施: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归并军营,缩减编制。(2)强兵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3)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和选官制措施内容作用科举制度改革考试内容,以经义策论考试取代诗赋词章取士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使学校成为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选官制度批评“恩荫”弊病,要求择优录用学校教育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任官[思维点拨]1.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维护地方治安;实现与募兵制的有机结合,提高军队战斗力并节省军费开支。2.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给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这对今天干部的任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1)培养和选拔人才一定注重实用性;(2)注意教育的内容要适应改革形势的需要。三、变法结局1.失败(1)原因: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反对。(2)失败:1085年,宋哲宗继位,司马光等废除了新法,史称“元祐更化”。2.变质:宋徽宗时,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易混易错]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史论要旨]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一方面是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另外也有着与大官僚大地主争夺政治、经济权益,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深刻目的。[知识图示]主题一王安石变法的特点史料一民所以多僻,以散故也。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①奸宄固宜少。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人人能射……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史料二以②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