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历史专题三新文化运动导学案人民版必修3【大成目标】(2分钟)1、掌握新文化背景、内容,并能够对新文化运动的作出评价,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新文化的内容(难点);2、从整体上梳理出近代先进的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了解与分析,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使用说明】1、预习导学案内容,结合课本知识,完成基础案和巩固案;2、合作探究,大胆质疑,踊跃展示。注重学法,激情投入;3、建议使用两个课时,一节课完成基础案与升华案;一节课完成巩固案与课堂小结。基础案(15分钟)课前30分钟自主完成,课中用15分钟完成展示和点评。梳理要求:自主完成,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形成体系。一.《新青年》与新觉醒2.兴起⑴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⑵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⑶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⑷运动中心:蔡元培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思维拓展: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⑴陈独秀指出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⑵李大钊指出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⑶人们要用理性的眼光去衡量一切。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⑴李大钊指出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⑵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与时代潮流不相符,与民主共和不相容。⑶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⑴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⑵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⑶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思维拓展:前期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关系:⑴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⑵提倡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⑶提倡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手段”。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2.积极作用⑴全面攻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⑵各种各样的“主义”传入中国,形成百家争鸣局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也开始在中国传播。⑶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⑷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⑸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3.局限性: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完全否定和完全肯定的形式主义的偏向。思维拓展: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这是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一场以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与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思想进行斗争的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批判过保皇思想,但未能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深刻性和彻底性大大超过了辛亥革命。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升华案(23分钟)十分钟自主学习思考,合作探究;十分钟完成展示点评;三分钟由学科班长进行总结。探究一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的异同思维启迪:可从历史背景‘性质、内容、作用、领导等方面进行探究。(1)相同点:①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②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愚昧,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不同点:①性质不同:前期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运动领域的延续;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运动的主流,带有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性质。②领导者不同:前期是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是以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③内容不同:前期主要是宣传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新文学;后期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