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主学习】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统治者吸收道家“”的思想,采取的政策。2.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也潜伏着危机,国势力膨胀,兼并剧烈,为患,都威胁西汉稳定,因此政治思想上要求从“”到“”。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家、家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适应了当时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2、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内容主要有:(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出“”和“”的主张。(2)为了加强君权,宣扬“”,提出“”和“”学说。(3)为稳定统治秩序,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的局面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三、儒学成为正统1.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汉武帝起用很多家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到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儒士为相。这样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3.教育上:(1)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从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2)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公元前124年,兴办,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3)汉武帝还下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系统,从而使儒学在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4.汉武帝后,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主流。【迷津指点】1、如何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①、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②、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前者认为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与天同则大治,与天异则大乱。后者即“君子受命于天,天下人受命于天子”。③、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宣扬“君权神授”,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另外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即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④、实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⑤、影响:对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有进步意义,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他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尊奉为道德规范;把儒家思想神圣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拓展提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主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背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2、为什么儒家思想在秦朝受到打击,而在汉代却又备受尊崇?(1)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儒家学派遭受了沉重的打击。(2)汉初,面对经济残破、百废待举的局面,统治者接受秦亡教训,实行了修养生息的政策。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但其中明显包含了儒家的仁政和民本等思想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儒家思想逐渐复苏。(3)汉武帝时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为其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当时也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既影响着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使阶级矛盾激化;王国势力仍然威胁着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在新的形势下,汉初的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最终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拓展提示:关于新儒学的发展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