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电化教育【内容提要】许多年轻人对于传统节日,不是不屑一顾就是不明其里,过洋节成了年轻一代趋之若鹜的时尚。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通过电子幻灯、班级空间、网络阅读、搜集处理信息等途径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厚与博大,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关键词】传统文化信息技术精神引领2007年年底,关于端午、中秋、清明等中国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倡议终于通过立法程序,并将于2008年开始执行。听了这个消息,不禁喜从中来。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记忆和精神烙印,是我们民族的性格、精神、气质以及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然而,它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屡屡遭遇尴尬,许多年轻人对于传统节日,不是不屑一顾就是不明其里,过洋节成了年轻一代趋之若鹜的时尚。社会精神底蕴的淡薄对于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国来说,难道不是极具讽刺意义的事情吗?这种现象的存在,固然和多媒体时代信息获取的多渠道、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有密切关系,但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难道我们不应该对我们的教育进行反思吗?现代多媒体先进手段可以为洋文化的传播牵线搭桥,为什么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充分利用好它们,让它们为我们留住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根服务呢?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下面就结合我的教育教学实践,简单谈一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和思考:一、电子幻灯搭建感悟平台,触发热情积淀人文底蕴如果把传统文化比作一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森林,那么古诗就是这片森林里最芬芳的幽香,最浓密的树阴。教师一旦把学生带到了这片森林前,学生一定会被它的幽香和浓阴所迷恋,从而努力“复前行,欲穷其林”。要引领学生领略幽香和浓阴,首先是要培养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小学生来说,即便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很大程度还停留在感性认知上。但是我们的古诗教学往往流予肢解文字的应试乏味,导致学生对古诗学习兴味全无。认识到这一点,我在古诗教学方面力求感性诗意,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对古诗内涵的整体把握,备课时精心寻觅能够诠释古诗或有助于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情境或画面,插入经典的古筝名曲,再辅以相关的背景知识或故事链接,把它们做成电子幻灯。教学时,优美的画面欣赏,典雅的乐曲萦绕,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丰富生动的背景故事,深入浅出诠释了古诗内涵。文本中所选古诗相当有限,为此,我配合文本,另外精选了大量意境优美、简单凝筝箜妻孽:配以相应的画面,设置为班级电脑屏幕的背景。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带着学生进行赏析和吟诵。像《水调歌头》《虞美人》《阳关三叠》等传世佳篇,已被谱成曲广为传唱,我就通过聆听吟唱等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带领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旋律美和意境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也特别注意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平时积累到的古诗中的句子。每当学生在口语交际或习作训练中恰当运用了平时积累到的古诗句时。我更是不忘赞扬引导。巧妙多样的的情境创设与运用,再加上欣赏者自身的主观体悟。古诗的内涵不知不觉中被丰富和深化,被吸收和内化。无形当中降低了学习古诗的难度,提升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多种学习手段的综合运用,从不同侧面激发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对经典古诗的兴趣与热情被大大调动起来。同时,古诗优美凝练的文字也在不知不党中积淀着学生的人文底蕴。二、精神导航拓展传统故事,网络阅读实现精神引领以经典古诗文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形成民族凝聚力、自豪感的重要因子,是构建民族文化素质的源头活水。她渗入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血脉之中,铸造了兼具铮铮铁骨和含蓄儒雅双重品性的中国人形象。要想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精神引领作用,我们就必须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适度拓展,利用传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精神品质去触发学生的情感,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只有这样,历史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