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二自上而下的改革课堂互动学案人民版选修1三点剖析一、“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及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内容:废除农奴制的法令,由《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一般法令》等17个文件组成。法令规定,废除农奴制度,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这种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地方法令》规定,当农民使用的份地超过“法令”规定的数额时,或者分给农民份地以后,地主剩下的好地不到全部土地的1/3时,地主有权向农民割地。为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置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社和乡组织,并建立了监督农民的连环保制度。历史进步性: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局限性:改革并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从土地分配的情况来看,农民所得的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土地要小,还要缴纳高出地价两三倍的赎金。地主总是以各种手段向农民“割地”,全国平均“割地”达到18%,在土地肥沃地区达20%~40%,少数地区甚至达到一半。所以,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例1】下列有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在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情况下被迫实施的B.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C.禁止买卖农奴D.农奴可依市场价格赎买份地解析:法令规定地主在分给农民份地时可得到大大高出当时土地实际价格的赎金,D项显然与此规定不符。答案:D变式提升1《农民改革法令》规定土地属于()A.国家B.地主C.农民D.资产阶级解析:《农民改革法令》规定土地仍属于地主,但农民可获得一块份地。答案:B变式提升2我们认为农奴制改革是一次历史的进步,主要依据是()A.为俄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B.解放了俄国农村劳动力C.在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D.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解析:本题是最佳型选择题。D项包含A、B两项,A、B两项是D项的具体表现。答案:D二、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第一,俄国1861年改革是沙皇以国家的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它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到1905年,农奴为获取份地所缴纳的赎金已达20亿卢布),致使俄国工业迅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所以说,它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改革也使农奴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并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二,这次改革很不彻底,它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它是在保护地主利益前提下进行的。其表现为:最好的良田为地主所占有;农民所得份地不仅比原来耕种的份地要小,而且还要缴纳高出地价两三倍的赎金。所以,当农民真的“解放”以后,实际上已变得一贫如洗了。他们大多数无法独立经营,只能再向地主租地、借款,失去的枷锁又被重新戴上。加之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所以说1861年改革保存了大量封建残余。俄国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造成人民购买力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农民运动又发展起来,1861年有1176个庄园的农民举行暴动,并一直持续到1864年。【例2】2005年6月8日,莫斯科为一座塑像的落成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在仪式致辞中提到:“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这座塑像是()A.伊凡四世C.亚历山大一世B.彼得一世D.亚历山大二世解析:这是一道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选择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俄国亚历山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