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课程标准素养解读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天主教会在西欧强大的统治势力。从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角度,理解宗教“异端”运动形成和西欧向近代过渡的原因。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宗教改革的必然性。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改革的主要原因1.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1)产生:大约1世纪左右,产生在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2)发展①4世纪初期,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②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在日耳曼封建王权庇护下继续发展。(3)分裂:11世纪时,分裂为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和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2.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1)原因①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与封建王权展开权力之争。②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十字军东征”,势力不断扩展。③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2)表现经济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获取大量的封建地产收入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并通过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括钱财政治鼓吹教权高于王权,竭力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还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思想文化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宗教神学是学校的主修科目教会掌握了《圣经》解释权社会生活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子民,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名师点拨]天主教会宣扬禁锢人性的教义教规,垄断了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二、宗教“异端”——改革的思想基础1.性质: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反封建斗争。2.表现(1)兴起: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异端”运动,要求纯洁教会。(2)高涨①英国人威克里夫把《圣经》由拉丁文译成英文,撰文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②捷克人胡司揭露高级教士的奢侈和残暴,将《圣经》从拉丁文译成捷克文。3.影响(1)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2)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64“学思之窗”,思考:当时,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请思考一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提示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王权;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个人从生到死,深受教会的束缚;处于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比较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深度点拨]宗教“异端”运动发端于12世纪的法国,是12世纪以来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产物,但当时尚未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因而不能视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改革的社会条件1.经济上: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初步发展。2.政治上(1)资产阶级开始兴起并要求分享政治权利。(2)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3)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3.思想上: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特别提醒]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占绝对支配地位;但到宗教改革以前,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各地宗教“异端”运动不断,天主教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场旨在摆脱罗马教皇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兴起。1.天主教会的大一统神权统治造成了欧洲的贫穷、落后、愚昧和国家的动荡,在14-16世纪严重阻碍了欧洲的发展进程。2.宗教“异端”运动是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下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本质是市民宗教改革运动或资产阶级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它们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前奏。3.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欧洲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因。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宗教“异端”形式的原因史料一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还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