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合肥市琥珀中学周传月[教学目标]:1、诵读:读出文章韵味;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2、能力: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属于自己的生活类文章。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明事——析景——悟情[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CAI多媒体课件打印的文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送大家一篇文章:《请记得我们的青春》。这是我写在我们琥中校园网上送给我第一届也是2010年刚刚才毕业的学生的文章:很清楚地记得考完英语的那个下午,阳光灿烂的近乎耀眼。看着他们最后一次关上教室的门,下楼,再下楼,走出学校的大门,没有毕业典礼,没有抱头痛哭的场面。那一刻,我忽然感觉,2010年的那场毕业,就如一窗易碎的玻璃,我擦着凛冽的痛,一扇一扇地走过去,回头,是一地的碎片。我想说的是,语文就是生活,文章就是心声。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人,必然热爱写作。细细想来,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刻,需要我们用心去记一件事,绘一片景,抒一段情。在古今众多的文学家里,苏轼就是那么与众不同的一个。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酸辛,哪怕是生活中最平淡无味的地方,在内心芬芳的他那儿,都有风景。《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佳作。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和苏轼共同经历一个难忘的夜晚,学习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二、检查预习:在老师看来,会学习语文的同学都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预习。预习是提前接触,是准备,是基础。我也相信咱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会有预习的好习惯。下面老师就以“读”的形式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我们将课文读三遍:1、一读:请一位同学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2、二读:再请一位同学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3、三读:对照注释疏通文义,不理解的作出记号,讨论,提问,读懂。过渡:有人说,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垂着两轴精品: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在学术界,人们更是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4字的文章是神品。神在哪里?下面我们就一起从文学的角度,来品味这篇课文。三、新课内容:1、“明事”:问:文章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你能围绕六要素提出怎样的问题?同学提问题,思考,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与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起因:月色如户,欣然起行。经过: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寥寥数语,记叙的六要素聚集了。如何不显枯燥?要在凝练之余,味道十足。下面,请大家通过填写“叹词”的形式,来揣摩我的心理活动,体察作者言简意丰、曲折为文的风格。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寻(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叹词:噫——唉——嘻——哇这就是苏轼的行文风格:以极少的文字,包含极多的内容。才47字,不仅记叙得眉目清秀,而且是跌宕起伏,字字翻江倒海,句句韵味无穷。朗读指导: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2、“析景”:问:在苏轼的眼里,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夜游所见,乃是全篇之精华所在。品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写的是什么景?请同学们把“如”和“盖”去掉读一遍。既然是比喻,那么就让我们这样来写:“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比较这两者,课文的“盖竹柏影也”的“盖”给人怎样的感觉?是的,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这样美妙的夜晚,这样澄清透明的月光,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呢?请一位同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一下月色。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朗读指导:读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无一月字,却句句写月。把一用俗了的比喻句“月色如水”,化腐朽为神奇。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