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教育缺陷之一:人格教养不健全人格教养,指的是为使一个正在成长着的儿童及青少年通过掌握前人的知识、并借助于这些知识和经验了解认知人生而从中学到良好行为准则形成个人优良品质所给予的教育与磨练。通过这种教育和磨练,强化和健全儿童及青少年的人格。那么,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不同时期和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解释。我国民国初期的解释是:“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注1)现代学界对人格的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注2)而在社会学中,人格是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到了哲学家的眼中,人格则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熟起来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注3)。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及价值取向的不同,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均会赋予人格以不同的内涵。据美国心理学家澳尔波特1937年的统计,以往的人格定义已多达50多种,而现代的定义也有15种之多。如马期洛认为健全人格的人应为自我实现的人,而奥尔坡特则认为是一个成熟的人,罗王杰期又认为应是一个充分发挥机能的人,如此等等。实际上,人格作为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的结合所构成的整体,既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也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因此,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作为,客观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的能力,生活的热情和生存的能力,积极的人生观和旷达的世界观,以及这些个性倾向的协调与平衡,便构成了健全人格所必须具有的品质内容。它包含了人的六个方面的行为特质:感性的、意志的、理智的、应付环境的、感受社会影响的、品德的。健全人格便应当是这六种行为特质的完满统一。目前在中小学生成长教育中见到的人格教养不健全,较为普遍的是:(1)独立生存能力很差以前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早当家,就是可以独立撑开生活的某一面。那当然是环境逼出来的,练出来的,与家庭生活困难使得儿童自小便跟随父母从事家务劳动、田园劳动、市井买卖等一系列生活实践掌握生活基本能力有关。但现今的儿童,一是经济条件好了,二是独生子女让父母宠爱有加,孩子越来越娇气,儿童越来越柔弱,中小学生越来越脱离生活实践活动。上学放学要人接送,吃饭穿衣要人伺候,生活不能自理,举手之劳的简单之事不会做,一到需要独立面对生活时便束手无策。在许多学校提交的《正视中小学生行为习惯问题,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等一类报告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描述:“现在大多是独身子女家庭,特别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四个大人呵护一个孩子,于是,孩子就成了家中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成了‘三陪’家长——上学陪、作业陪、吃饭陪,学生缺乏了生活的独立,大多自理能力比较差。”2009年一份由团广州市委、市少工委组织全市2000名小学生参与的问卷调查报告中,有“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一项,竟占“中小学生不良习惯”之首位,比例高达80.95%(注4),成为当今儿童的“通病”。独立生存能力差的问题在出国留学的年龄偏小的学生中表现尤其突出。当他们只身处于海外,在得不到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动手解决。但是,由于在国内时,长久对父母的依赖,导致他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能独当一面,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因此,许多最终选择放弃留学重返国内读书的人也还不少。此外,由于缺少劳动和户外锻炼,大量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很差,又因为自我防护能力不足,加上垃圾食品过量,易使人骨质疏松,在剧烈运动或外出活动时,很容易发生伤亡事故。一些过度保护孩子的家长和学校,甚至会因为“怕出事”而取消体育课,乃至课间10分钟也要求学生不出教室。上海浦东某学校,就曾因为两名中学生打篮球时意外碰撞,一个孩子的门牙撞断、锁骨骨折,家长索赔数十万元,由学校和另一学生家长共同承担。此后,该学校就规定,凡有近身、肢体接触的项目一律取消,球类运动中只留下羽毛球、乒乓球。这样的事例,恐怕仅非个别学校个别地方方有。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