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与翻译(一)文言文断句•1.通读全文,理解大意,始可动手把句断。•2.联系全文,先易后难。•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4.找标志。•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6.发现排比,对偶,反复要注意。俩相同词语相连,一般中间要断。7.题目做完回头念一遍,看上下文语意是否符合。•Ps:“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文言句子翻译题的解题步骤:第一步:通读语句、整体理解文意第二步:找得分点、发现“生词”,重点翻译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第五步:看翻译后句子上下文句意是否合理文言文翻译的“六字决”①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②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③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④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⑤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⑥贯:使句子顺口而易理解总结规律:①做翻译题的时候,应该有踩点得分的意识,要洞悉命题者关键想考查你哪些地方。要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②借助字音、字形判断;借助成语(词语)判断;借助课内文言知识积累;借助上下语境推断;借助语法结构推断……•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译:诚信,是国君最大的宝贝。国家被百姓保护,百姓被诚信保护。因此古代君王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亲人。•判断句“……者,……也”,被动句“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欺”为采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