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的性质说课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化学1》专题四第二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本内容既是该专题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点。因为硝酸是三大强酸之一,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三大强酸的性质以及氮的化合物知识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氧化还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下一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打下基础。掌握硝酸的性质,学习硝酸的工业制法,可以更好地认识它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有着重要用途,是非常重要的化工产品。二、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教材的意图、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本节课的特点,设置如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硝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知道硝酸的保存方法。2、了解工业上制备硝酸的主要设备和流程及制备的原理。3、在已有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基础上,知道从分类的角度、氧化还原的角度、物质特性的角度三个层次来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硝酸的性质探究实验,培养实验探究和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浓硫酸的性质迁移类比到浓硝酸可能的性质,培养分析推理及知识迁移的能力。3、通过自主学习硝酸的工业制法,培养自学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锻炼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浓稀硝酸氧化性的差异,体会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3、通过了解硝酸的用途,认识到化学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的重要作用。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硝酸的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教学难点: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探究硝酸化学性质四、学情分析在知识基础上,学生已基本学完了高中阶段的所有元素化合物,特别是刚学习的浓硫酸的性质(酸性、强氧化性、吸水性和脱水性),同时也具备了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相关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实现从分类观、氧化还原观、物质特性三个角度构建硝酸的化学性质;可以直接从浓硫酸的性质迁移到硝酸的性质。在能力基础上,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归纳迁移知识的能力,但实验探究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和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还比较薄弱,需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培养。五、教法学法(一)教法1、问题教学法:在教学的关键处、疑难处设计有启发性有针对性的几个大问题作为主问题穿成课堂主线,为了解决每个主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素材已有的知识出发设计若干个有梯度的辅问题作为1支撑,为学生元认知与新知的建构搭起桥梁,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推进课堂教学。2、实验探究法:通过性质探究实验,在学生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通过质疑、交流、研讨、合作来共同得出硝酸的性质。(二)学法迁移比较法:通过浓硫酸的已有知识,用迁移法主动建构浓硝酸性质的知识体系,用已有知识同化新知识。六、教学过程新课程理念注重把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相结合,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在基本学完《化学1》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后,适当考虑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并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据此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1、问题情境引入,激发学习兴趣从新闻事件——运输浓硝酸的铝槽车泄露现场的图片来引入课题,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在硝酸泄露现场为什么会闻到刺鼻的气味并出现大量红棕色的烟雾?硝酸流经的地面为什么受到强烈腐蚀?消防队员该用什么方法对现场进行施救?学生虽然对硝酸并不陌生,可也不能完全回答以上问题,此时他们会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很高的学习热情,带着这样的情绪可以开始本节课硝酸性质的探究之旅。2、问题支撑课堂,层层推进突破重难点(1)实物展示,在对比探究中得出硝酸的物理性质学生四人一组,每组展示三瓶酸: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让学生通过看、嗅、阅读标签信息、打开瓶塞等途径获得硝酸的重要物理性质,并在动手过程中比较三大强酸物理性质的异同,比如浓盐酸和浓硝酸有挥发性而浓硫酸没有。物理性质的教学,改变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