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3.初读课文,利用课题,理清文脉,重点感受青海高原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4.指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初步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表现出来强大的生命力.5.指导学生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想象能够初步感知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教学过程】一、导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要关注文章的标题。1.青海高原上有一株柳树。怎么读?指名读。听出来了!这里长了一株柳树!(点“柳”)古人说:柳者,留也。朋友分别时常“折柳赠别”。很多文人墨客以柳入诗,写下了不知多少美妙动人的诗篇,如唐朝的贺知章的《咏柳》……齐读课题,对,就是这样的,强调是柳树,不是别的树。2.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很多吗?(不多)。怎么读?强调“一株”。对,是一株,而不是一篇柳树林。再读课题。总结:非常好,很了不起。我们要学会从文字中捕捉信息,一起读课题,从课题你还知道了什么?(这是一株长在青海高原的柳树。)非常出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篇文字,走近这颗柳树,再读——青海高原一株柳。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那就让我们捧起书,走进这篇文章:PPT出示自学要求:1.借助课后生字表或者工具书读准字音,自由轻声读课文,读正确。2.一边读,一边画出课文里描述柳树的词语。检查预习:看大屏幕,这些词语你认识吗?望而生畏伫立深邃凝滞广袤无垠瞅见锻铸赭红色虐杀劈断灞河名贯古今摧毁吟诵卓绝畏怯婀娜多姿韧劲萌发一茬一茬(词语不必出示这么多)相机解释:望而生畏,深邃,卓绝,广袤无垠等。3.课文里,有一个细节不知道你们注意到了没有?出示:“当我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时,看见了这株柳树,我有一个反应——我哦了一声。”板书:哦。这个“哦”没有加标点,你知道它背后是什么意思吗?我听出来了,你这样读得意思是明白了,知道这有一株柳树。你这样读,是表示惊讶,青海高原上居然有一颗柳树。你这样读是赞叹,这棵柳树生命里如此旺盛。……4.课文里还有许多描述柳树的词语,你找到了吗?交流。教师板书学生说的词语。这就是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树,它(指着板书上的词语)5.一起再读课题。那么多的诗人写柳树,那是因为它美呀!这种美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美,在我们这儿经常看到柳树,你在哪儿看到过柳树?(太平常了)练读第1节,读出“平常”。(在我们这儿见到柳树,真是太平常了!)文章中哪里也写了这样平常的柳树?PPT引出第8小节,更何况,作者家乡灞河柳是以柳树名贯古今的,指名读该小节。读后师说:于是,在看管了灞河柳树的作者眼前,这样一株柳树就更加显得平常了,再读第1节,读出“极其平常”。6.可是,作者又说了,这是一株——引读第二自然段。它为什么神奇,为什么让我望而生畏?青海高原,为什么生长在青海高原的柳树就让我觉得神奇、甚至望而生畏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高原呢?课文里也有一些词句介绍它,读一读。会读书的人,读书时脑子里能出现青海高原的景象!去读吧!PPT出示两段文字。交流画面:读着读着,你好像看到了什么?透过这些词句,你看到画面了吗?预设:a、如果生有难度,可启发:那儿的山?(光秃秃的山一座连一座,山上没有草)那儿的地?(地非常开阔,草很多但没有树)那儿的天、云?b.可铺垫可渲染:这里海拔4000多米,非常寒冷,有时零下几十度;异常干旱,有时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冻土多,土地质量差……这是一幅“荒凉图”啊!想着画面读,感受会更深!指名2生读,读出苍凉。7.这里是贫瘠的,是恶劣的,是苍凉的,作者不禁提问: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这是怎样一方独立的风景呢?PPT出示第5节。一生读第一句,读出柳树的粗实;一生读第二句,读出枝干和树枝的坚硬;一生读第三句,读出叶子的浓绿;是啊,这株柳,狂风吹不到它,暴雪压不倒它,齐读第四句。8.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