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福祉民生问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成为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作为2020年的重中之重和必须完成的任务,脱贫攻坚战目前已经进入全力冲刺阶段。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采取了多项措施。古今中外的民生思想和社会保障制度是高考必备的重点知识。具体包括古代中国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近代中国慈善保障制度、现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和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效热点。一、古今中外的社会保障(一)古代中国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社会救济(1)背景: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2)承担者:政府是主体,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3)措施①兴修水利,治理河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兴修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著名水利工程。秦汉以来,治理河患就一直是一项国家急务。②储粮备荒,建立仓储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常平仓和义仓。始于汉朝的常平仓,主要设置于各省州县,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官仓。义仓起于隋朝,它在政府监督下由民间自行管理。③赈济是各级政府为帮助灾民渡过眼前难关而无偿发放救济粮款的救灾措施。具体形式有发放救济粮款的谷赈、银赈;官府利用赈济钱粮兴办治河、修筑塘堰、海塘等工程的工赈;政府给灾民施粥、发放衣物等的粥赈、布帛赈等。(4)意义: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2.优抚政策(1)背景:中国古代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宗法观念的影响。(2)措施: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唐朝及以后: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3.特点(1)深受传统思想影响,体现了儒家治国理念:民本思想、大同、仁政、德治等;历史传承久远。(2)官方救助与民间救助相结合,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3)社会保障措施丰富多元;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4)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二)近代中国慈善保障制度1.特点:引入了近代西方慈善理念;由专事收养发展为教养并重;慈善组织(或机构)多样化;由面向特定人群发展为面向大众或整个社会。2.原因:西方慈善理念的影响;政府的推动;慈善家的推动;社会变革的影响;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3.影响:促进了慈善事业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型,加速了慈善事业走向近代化的进程;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的近代化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新型社会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思想的启蒙和解放。(三)现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2.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3.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四)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背景(1)贫富悬殊,社会矛盾激化,工人阶级斗争兴起。(2)发达国家生产力提高提供物质基础。(3)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2.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3.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保障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4.内容:资本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