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点滴体会高春艳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几年了,做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要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抓住课改的机遇。课改几年来,我一直从事着新课程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更多的是反思:课改,到底改什么?拿什么奉献给学生?究竟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才能更接近或更准确地体现新课改的精神?通过不断的探索与总结,我个人对此有这样的看法:第一:把互相尊重作为课堂教学的基准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但长期以来,“师道尊严”的思想统治着课堂。老师成了知识的化身,有着至高的尊严。“新课标”的学习让我感悟到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只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泯灭学生学习的热情。“新课标”树立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就是要教师走到学生中去,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去,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对话,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融为一体,适时进行点拨,并尽可能地去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注意挖掘学生身上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闪光点”,选择有利时机,适当加以表扬、鼓励。当他们犯了错误时俯下身子用谈心或评语方式与他们交换意见,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学生对你提出的问题哑口无言时,你用真诚地微笑去迎接他,用温和的眼神去鼓励他或者跟他说:“你没有想好是吗?坐下再想想看?”;若学生有畏惧的心理不愿上台演讲,你跟他说:“谁感觉到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好,可趁这机会锻炼锻炼……”,用商量的口吻,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也易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那么你的课堂就有人情味,师生之间才能实现心灵的交汇与碰撞,学生的思维才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第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几年来,“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理念指导着我的教学。它促使我转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更新了自身的角色意识,与学生也进行思维交锋。在教学中提倡质疑、问难,提倡争辩,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开放,并不等于“放羊”。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并不是淡化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深深感受到新课标下备课任务加重了。除设计教学流程外,更要想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适时应变,对学生提出的错误观点,产生的错误结论,,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学生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教师既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巧妙的引导他们完成主要的学习任务。只有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尊重个体差异,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脑筋”。只有创设这轻松和谐的课堂新境界,才会产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效果。第三: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不应让教师在课堂上处于垄断地位。“新课标”呼唤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学语文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那么我们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如果能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就能开发他们无穷的潜能。教师尽可能联系实际开辟多维互动的课堂,多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少一些条条框框,让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就涌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以上是本人在课改实践中的肤浅认识和粗略体会,拿出来与同仁共探讨研究,以促进自己更快的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一如既往的奔走于课改之路,不懈的探索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