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题目:课程改革中的科技创新教育浅析内容提要:我国现代教育目标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历史性的转折。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使素质教育内涵更加具体化。从国际上看,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的中心,并深入到人文学科的教育之中。主题词:科技意识创新教育科学素养科技兴趣思维能力单位: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姓名:池晶晶通讯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中学邮编:100043电话:68861032转403文章题目:课程改革中的科技创新教育浅析内容提要:我国现代教育目标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历史性的转折。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使素质教育内涵更加具体化。从国际上看,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的中心,并深入到人文学科的教育之中。主题词:科技教育综合实验能力机器人活动正文:中共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列为我党今后工作的指导原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飞跃式行动,我感慨很深,认为这是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各国大力发展经济的时代里,拥有了科学技术就等于拥有了经济的大发展,有人预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如果这句预言能实现的话,那么我国科学技术将要有飞越的发展,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是首要前提,而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将更是这一前提之根本。在现阶段我国的科技教育中,其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属于忽视应用和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被基本上禁锢,更谈不上什么“首创前所未有”的创造能力,基础教育领域显得尤为突出。正如布鲁姆指出的那样,教育工作者“在评价中意识到,他们以往过分强调了教育目标的最低层次——‘知识’,因而,把90%的教学时间用于这一层次,而很少把时间花在更高层次的智力活动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知识。”一些教育工作者在科技教育的过程中,还是靠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要求学生死记在脑海中就行了,并不要求学生理解其含义,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教育”在我国一些学校已进行了多年的实验,为开发学生创造力作了大量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所致,这种科技教学实验活动多侧重在鼓励学生搞小发明、小制作,或在课外活动中开展创造思维训练等方面,如何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点,在常规课堂教学里始终贯穿“创造”的思想,结合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这种教育,去“首创前所未有”的“产品”——这些,却是“创造教育”始终没能很好解决的难题,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深感困惑的问题。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内容首先要考虑发展性,既要从科技教育对人的健康和谐发展出发,从科技教育本身发展趋势出发,结合考虑所选择的内容。其次考虑适应性,既要符合中小学教育的任务和特点,要适应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由于教育工作对科技教育的目标及科学素质内涵的理解正趋于全面和完整。因而,科技教育内容也随之不断地拓宽和丰富。我认为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科技意识教育、科技兴趣培养、科技知识教育、科技技能培养、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思维能力培养1、进行科技意识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中国青年报》曾经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称,北京中学生半数以上愿意成为科学家。这项题为“北京市中学生科技意识调查”抽查了北京市6个城区12所学校,对这些中学的初二和高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严格的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在调查中,当被问知是否愿意成为一名科学家时,有50.7%的学1生回答愿意,有32.8%的学生拿不定主意。愿意成为科学家的中学生中愿意成为医学家的比例最高,达到16.5%;其次是计算机、物理、天文、生物、数学、建筑、化学、环境科学、地质等领域的专家。调查显示,使得中学生愿意成为科学家最主要的原因是“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占65.3%;出于“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大”的考虑的,占48.2%。请注意:有65.3%的中学生由于“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愿意成为科学家,这其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