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育思想大讨论之理解教育VIP免费

教育思想大讨论之理解教育_第1页
1/5
教育思想大讨论之理解教育_第2页
2/5
教育思想大讨论之理解教育_第3页
3/5
教育思想大讨论之理解教育●刘献君李培根校长在教代会上明确提出学校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的主题是“办尽可能好的教育”。这一主题符合党中央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抓住了学校发展的根本,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讨论。这里,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办尽可能好的教育”,首先要理解“教育”。我们每一位领导、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怎样办尽可能好的教育”。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到台湾时,有人问他:请你谈谈在大学,哪一门课,哪一位教师对你影响最深?李政道先生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说:有一位教师最不负责任,这门课对我的影响最深,因为他不负责任,我自己找了很多参考书看,自己真正把问题弄懂了。我们不能提倡老师不负责任,但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教育、教学是不是给学生以帮助了呢?是不是尽可能好的教育呢?办大学不等于办教育,学校可以培养人才,也可能毁灭人才,关键在于我们对教育的科学把握。社会是发展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认识逐渐加深,不同职业、身份、学科的人,对教育的认识也存在差别。但我们在理解教育时必须把握几个基本点:(一)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首先是培养人,是“育人”而非“制器”。学生既要成人,又要成才,成人是成才的基础。(二)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关系是动态的。(三)人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主体,以精神提升人,高度重视人的创造性。(四)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只有知、情、意、行四个因素都发展好,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形成。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人们往往存在对教育的种种误解,准确理解教育必须消除对教育的误解。根据大学教育的现实状况,从消除对教育的误解出发,准确理解教育要着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既要重视知识传授,更要重视思想、灵魂、智慧的培育和塑造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中,严重存在重知识传授,忽视思想、灵魂、智慧培育和塑造的现象。学生上大学,认为“我是来学知识的,学专业的”。上大学的目的就是学习专业,将思想政治教育、学会做人,当作外在强加于他的事情。因而,在一部分学生中造成这样一种现象,每学一门课,首先要问,“有没有用?”“能否帮我找到理想的职业?”即使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是如此。一位“两课”教师告诉我,上课前,学生问她:“你这门课有没有用,能不能帮助我去对付那些极端自私的人?”而教师一般则认为:“我是教知识,教专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政治课教师的事。”我做学生工作时,一位教师对我说:“我那个课堂,学生纪律不好,让辅导员来管一管。”我认为,他作为一名教师,连课堂纪律都管不好,是不合格的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效果不理想,教师、学生对教育目的的误解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位教育学教授说,毛泽东强调抓关键要牵牛鼻子,现在,德育是关键,我们也牵牛鼻子。但我们是将牛鼻子割下来牵,牛鼻子牵跑了,牛没有动。这个比喻很生动。如果我们强调重视德育,仅仅在加强政治辅导员、政治课教师工作上下功夫,将广大教师、职员排除在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无法做好的。准确把握教育的目的,推动领导、教师、职员,特别是广大教师关心、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解决认识和方法两个方面的问题。从认识方面看,我们要深刻认识“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人是一个整体,德、智、体、美不可分割,而德是方向,是人生发展的关键。大学生既要成才,又要成人,成人是成才的前提。同时,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影响最大,不管你自觉不自觉,总在影响学生,问题在于是产生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一位学生回顾自己的经历,深有感触地说:“他们(指教师)生活得四平八稳,都总在影响人的一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偶然的,潜移默化的。从方法方面看,我们要从教师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进行总结。为了探索教师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我曾组织教育学的博士生、硕士生对我校100...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教育思想大讨论之理解教育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