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服务型党组织心得体会——如何创建服务型党组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一、结合镇域实际,认真分析创建服务型党组织和群众工作的形式北辛堡镇辖位于县境最东端,距县城25公里,东与xx市xx县接壤,南依官厅水库,北靠天皇山,西临狼山燕山文化新城。全镇10个行政村,17823口人,耕地面积491公顷。镇党委下设13个党(总)支部,其中,农村党(总)支部10个,共有党员866名,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人兼”3人,“两委”干部交叉任职9人。在培强富民特色产业上,形成了红富士苹果、鲜食葡萄、设施草莓、久保桃、香椿五大特色产业基地,注册了红富士苹果、久保桃、草莓、香椿4个特色品牌,全镇设施大棚达到367个,占地面积550亩,实现年产值1835万元。20XX年,全镇财政收入完成4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511万元,招商引资完成232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0800元。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克难时期,也是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不稳定期,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给当前做群众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道路平坦了、房屋宽敞了、农民富裕了,与此同时,大批农民脱离土地开始务工经商,这种人户分离给做农村工作、群众工作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加了新的难度。我镇镇近邻北京,作为首都护城河建设的桥头堡,既肩负管理与服务的重任,也必须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但总有部分群众对现行法律、政策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只讲权利不讲义务,陷于了“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顶用”的艰难局面。二是政府的各项职能正发生着转变。税费改革前,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而现在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镇政府的职能也从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乡镇的职权不断弱化,职责不断扩大,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我们紧邻北京,人民群众的思想比较开放,思维比较活跃,期待第1页共5页更高层次的行政服务的热情也要比别的地方的群众更高,广大农民群众盼服务、盼发展、盼致富、盼公平的心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因此我们作为人民公仆,要明确人民群众不再是一个被管理的对象,而是被服务的主体。三是人民群众的观念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人们逐步过上富裕殷实的生活,伴之而来的社会治安的问题、通货膨胀的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贫富差距的问题、信仰危机的问题。这些都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杂音,这些都将影响人们的幸福指数。一方面,现代生活进入千家万户,农民群众存在感谢党、感谢政府的惠民政策的普遍心理。同时,由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家庭承包的分散性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严重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有的地方出现了“土地分到户、不要村干部”,“只想发家,不管国家”的倾向,有的农民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分散主义严重。在这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时代,有人质疑幸福在哪里。一个人要想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内心的关系。四是基层干部的工作观念问题。镇村干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官小事多,权小责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镇村权力在缩小,任务在增大,权力有限、责任无限,特别是计划生育、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等实行一票否决给基层干部以巨大压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执政基础的广大基层干部队伍,其精神压力问题亟须引起重视。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支部书记是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的核心。支部书记当得好,战斗堡垒作用就发挥得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发挥得好,做好群众工作就有了一个坚实的组织保证。二、努力提升党员干部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面对新情况,采取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党员干部要着力提升群众工作的能力。一是努力提高深入群众的能力。深入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提高深入群众的能力,就是要解决真正深入的问题,而不能把下基层作为一种例行公事,甚至是摆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