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的心得体会学校的教育科研与院校及科研部门的科研并不相同,学校的教育科研究该如何展开,是我们基层学校必须不断深思的问题。当然,每所学校,其固有的科研文化不同,起点不一样,科研活动开展的方法是不同的。就一般学校来说,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究竟应有哪些基本的理念、可行的方法与有效的策略呢?一、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理念:反思改进行动。“反思”与“行动”,这恐怕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关键词。教育科研在学校中,其实就是一种“反思”,“反思”是什么,反思就是“琢磨”,就是反复地思考,就是深入地研究,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呢?这事情怎么会这样的?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呢?这一系列的“反思”,就包括了关于事实的反思,关于原理的反思,关于设计的反思。看清事实,分析原因,设计教学以改进教学,这就是教师要做的反思。“行动”,自然就是“反思”的内容与目的,教师的教学,就要是反思“行动”的合理性,琢磨行动的方案、结果、原因与改进方法。所以,“反思改进行动”,应该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理念,只有在这个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的教育科研才是有效的。学校教育科研为什么在一些学校难以展开,恐怕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科研孤岛”现象:反思与行动相脱离。也就是说把教育科研与教师的日常生活相隔离,教育科研游离于教学生活,成为一座“孤岛”。而其实,学校的教育科研,如果离开了对教育日常生活的反思,如果不是定位在用反思来改进、改善我们的教育生活,如果不能使我们的教育生活更美好,那么,就只能是空中楼阁。笔者认为,在“反思改进行动”理念指导下,学校教育科研是应遵循这样的三个原则:一体化、生活化、实效化。1.一体化。“一体化”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思维方式。在很多学校,学校的教育科研总是被作为一种“另外的工作”;在很多教师的眼中,开展教育科研也总是被认为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这就是将教育科研与学校工作、与教师日常的教学实践相分离所导致的结果。其实,教师是生活在反思之中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是时时刻刻与反思相伴的,没有反思的行动是危险的。也就是说,在学校中,教育科研与教师的行动是“一体化”的,不该有无反思的行动,无反思的行动是“盲动”;也不该有无行动的反思,无行动的反思是“空思”。“一体化”是一种思维方式,“一体化”包括管理与科研的一体化、教育与科研的一体化、教学与科研的一体化等等,在这种思维方式下,管理与好,教育也好,教学也好,都将是一种在反思中进行的行动。而那种“写归写”、“说归说”、“做归做”的分离式思维必将导致科研与行动的“两败俱伤”。2.生活化。“生活化”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内容指向。教育科研不是从学校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另一种生活,而是学校全部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与学校全部生活相融合的,学校全部的生活内容,都是教育反思的内容,大至办学理念的设计与提炼、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小至某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改进、某生的学习习惯培养,无一不是教育科研的内容。学校的教育科研应贯穿于教师专业生活的全部,这种生活包括教育、教学行动,当然,教育是寓于教学之中的。就每天必须经历的“日常专业生活”来说,主要地就包括了“五认真”: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质量测试、课后辅导。在这每一个环节中,都有着我们可以研究的丰富内容,而且,也只有去研1究这些内容,才能让我们的教学生活变得有研究的意味而不至于过于枯燥。“反思”这根弦,应在学校生活的任何环节中弹响。3.实效化。“实效化”是学校教育科研的目标追求。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功利化的,教育科研的价值也不仅仅是功利化的,更多的时候,还会有超越“意义”的“趣味”。但是,教育科研的基础价值,仍应该是“功利的”,应该有一些让人看得见的“实效”。当然,这种“功利”并非是“急功近利”,而是强调教育科研的现实价值。这种实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有利于”:它必须有利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它必须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必须有利于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教育科研如果不能在关于行动的反思中实现这“三个有利于”,而只是写了几篇文章,申报了几个课题,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