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秋天【教材分析】这是第七册的第四篇课文,也是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文是一首语言活泼、富有趣味、意境优美的现代诗,为了抒发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诗中充分运用了拟人手法,抓住秋天里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着力描绘出了一幅秋天的美景图、丰收图,读来令人舒畅愉悦,仿佛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了色彩斑斓、明丽镌永的秋天。本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划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总写了秋天的特点,太阳更红更娇,空气更甜更好,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详细的描绘了秋天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写作者在明丽的秋阳下捡了一片秋叶珍藏,充满了对秋天的留恋之情。【学情分析】尽管学生都有秋天的经验,但学生的观察往往是零碎的、无意的,对秋天的景物未必有很深的感受,课前教师可以收集几组色彩缤纷、硕果累累的秋景数码照片,课前让学生欣赏,为激发学生情感,更好理解诗句作铺垫。同时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秋景的诗歌进行比较欣赏、朗诵积累。【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这一课教学可以抓住“美”这个词语展开,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思考秋天美在哪里,读懂诗歌。二是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背诵。【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2.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践者。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教学重点】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初步领略诗歌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2.师生可以一起来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揭示课题,激情导入、整体感悟,理清脉络、语言对比,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布置作业。第二课时:复习导入,积淀情感、品词析句感受秋景之美、深入理解课文意蕴、朗读课文,升华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1.同学们,秋天到了,你有什么感受?2.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说说秋天?秋高气爽秋风萧瑟果实累累秋雨绵绵秋风习习一叶知秋春华秋实秋菊傲霜1.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2.小组讨论,指名回答问题。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动情的描述配上美丽的秋景图,必将把学生带入秋天的氛围中。再引导学生在图画中、从身边景物、人物、事物的变化中找秋3.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吗?当然你也可以选用上面的词语。4.展示课前做好的图片。天,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秋天的特点,为学习文本奠定基础。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学生自读课文(具体要求:①读通、读顺句子,读准字音。②画出不理解的地方。③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2.检查预习。①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②你能选择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出示词语:明丽酿造烦恼羊肠小道照耀珍藏柔韧井井有条2.鼓励学生质1.自由朗读课文。2.学生提出疑惑的地方。3.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疑问难(可以包括词语、句子等各种问题)。3.指名分节朗读诗歌。4.思考:哪些诗句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哪些诗句介绍了秋天丰收的景象?5.老师要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看看同学读了几遍后有些什么收获。这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6.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三、语言对比,感受诗歌的语言美。1.老师现在有一种冲动——我也想当诗人,写一些儿童诗奉献给你们。不信,你们听:(老师根据板书,说——秋天到了,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我能看到金黄的稻穗……)你们觉得怎样?2.引导学生和课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抓住其中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