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黄果树瀑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临水骋怀”的第二篇文章,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主要写了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这一景观的壮美和气势的宏伟,充分表现出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全文一共有八个自然段,按照游踪先后为序,分别描写了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色,本文的写作特色十分鲜明:一是采取了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二是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教学目标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过程与方法: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瀑布形态、声音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情感目标:培养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品味文句,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难点:理解体会个别抒写情感体验的句子。教法选择:诵读品味法、读悟法课前准备:1、学生: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教师:白板课件,有关资料。教学环节设计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大家去过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吗?请去过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这节课,我们跟随著名的散文作家于坚一起再次游览《黄果树瀑布》,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板书课题)二、欣赏图片,初识瀑布1、点击图片,学生欣赏。说说对图片中黄果树瀑布的印象。(学生回答的词语可能有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美丽等。)师:于坚最早也是在图片中见到黄果树瀑布的,他观看图片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一起来读第一段。请大家说说作者的感受。(学生勾画、回答)生;风景画,没有空间,质量,空气和细节。师:也就是说这些图片都是—(生:静止的,不动的.)如果用课文的四段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生:干瘪的)(老师强调“瘪”的字音、字形并请同学解释这个词语)生:干而收缩,不丰满。内容贫乏,枯燥无味。师:也就是说缺乏——生:生命活力!(老师板书有关内容)三、走进瀑布,亲身体验1995年6月,于坚有机会来到贵州,来到黄果树,真正置身于黄果树瀑布之下,他有了惊奇的发现。请同学们齐声读课文第3段,说说他发现了什么。生:这瀑布是有声音的,四处弥漫着潮湿的水汽。师:这是怎样的声音和水汽呢?生:震耳欲聋,里外透湿。师:我们也来感受一下。(点击视屏,观看,提醒同学听声音,观气势,感水雾)师:请同学们再读文段,勾画有关语句,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声音和水雾的。师出示文本内容,师生共同明确:先是……然后……最后……头发……眉毛……鼻尖……外衣……内衣……皮肤……全身……里外湿透(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突出声音的震耳欲聋,潮湿由外到内,突出水雾浓,范围大)师:我来读第5段,同学们勾画有关语句,说说作者的发现。生:人甚至可以绕过瀑布,抵达它的后面。师:也就是说瀑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人们可以到后面来观看,作者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水犹如……哪怕你像圣经那样说话)师;大家想看看、听听吗?(点击有关视屏,学生真切感受,准确理解“这里是瀑布的声带,唯一的发言这是瀑布”真切体会瀑布声音宏大的原因。)四、畅谈感受,领悟体会师:通过刚才读文和观看视屏,你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的什么?1、指导学生练说:我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是。(出示文本)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如鲜活的、有气势的、有力量的,有生命的等等,老师及时评价肯定。师:作者的感受又是如何呢?2、学生读第4段和第6段,指导学生勾画填写“作者感受到黄果树瀑布就像活了一样,从高处向他扑来,它抚摸他,亲近他,拍打他,刺激他,淹没他。他真正地被黄果树瀑布震撼了,感动了,情不自禁地要去抚摸它。抚摸的结果是“周身湿透,我有湿透的话要说。”3、引导学生理解“湿透的话“的含义。(发自内心的,真实、真切的感受)4、假如你就是作者,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5、对4、6段的句子有哪些不理解,提问、探究。如:①“水在变形,在死亡,在合成,在毁灭,在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