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快哉亭记》电子教案执教:倪琳燕年级课题日期高一《黄州快哉亭记》2008.3.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黄州快哉亭得名的原因,把握本文的中心思想与文章结构,进一步了解游记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旷达情怀,认识和树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文章叙事、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以及议论的脉络,把握“记”的特点。教学难点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情感的把握。相关链接1.唐宋八大家、苏门四学士、宋四家的相关文学常识;2.“乌台诗案”的背景;3.相关文言特殊现象。课件内容教学过程教后记黄州快哉亭记苏辙乌台诗案•大约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何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后几次被贬.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19岁与兄轼同登进士第,次年同试制策。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苏辙为人沉静简洁,鲜言寡欲,性孝友。“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宋史-苏辙传》)。苏辙散文汪洋澹泊,与父、兄合称“三苏”,他学识渊博,著作颇丰,有《栾城集》、《栾城续集》、《栾城后集》等。背景介绍研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1、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2、其势益张3、江流之胜4、名之曰“快哉”•基本解读:第一段,记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江流之三变:①江出西陵------其流奔放肆大;②南合湘沅------其势益张;③至于赤壁之下------与海相若造亭目的是为了观赏江景从而产生快感•大家想一想,造亭的目的是什么?一、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引出课题。二、了解相关文学及文化常识1.了解本文文体“记”。回顾以以前学过的带有“记”字的文章内容(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然后归纳:“记”是一种形成于唐代、始于柳宗元的、用于记游且发表议论的文体。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4.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5.了解“乌台诗案”6.了解苏辙。三、初读课文,概括大意1.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2.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3.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4.交代写作的时间。四、分析课文(一)第一自然段出:流出。始:开始。肆大:水流阔大。南、北:向南,向北。益张:越发盛大。浸灌:意思都是“注”。相若:差不多。即:靠近。为:建造。胜:美景。名:命名,名词作动词。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答: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