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局的变动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后,清朝统治集团中有人认为应和外国侵略者“坚持一心,曲全邻好”,此话出自下列何人之口()A.咸丰帝B.慈禧太后C.曾国藩D.奕訢2.帝国主义分子马士曾直言不讳地说:“总理衙门那时还没有经验,因此一切国际问题上,从商议一个条约到解决一个土地纠纷,都常常依赖北京的总税公司的意见并求得他们的帮助。各省的总督、巡抚和道台也经常地和各口岸的税务司商议,并照着他们的意见而行。”这充分表明了()A.总理衙门半殖民地化的性质B.总理衙门虚心求教,进取心强C.总理衙门作风民主,集思广益D.总理衙门缺乏经验,但办事认真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借师助剿”表明()A.清政府和列强之间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清政府消除了对列强的疑虑D.清政府完全信任列强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述材料:1、恭亲王奕訢于1861年1月初上奏:“近年来各路军机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番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加上新开口岸很多,“地方辽阔,南北相去七八千里,仍令其五口钦差大臣办理,不独呼应不灵,各国亦不愿从。”回答:(1)恭亲王奕訢的上奏经批准建立了什么机构?(2)该机构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臣等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洽俄为次,治英又次之。惟有隐消其鸷戾之气,而未遽张以挞伐之威。倘无心悔祸,贼匪渐平,则以皇上圣明,臣等竭其颛蒙之力,必能有所补救。若就目前之计,按照条约不使稍有侵越,外敦信睦而隐示羁縻,数年间即系偶有要求,尚不遽为大害。(引自奕訢等《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请回答:(1)材料中所说的“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2)材料中所指的“条约”具体指什么条约?(3)材料中确定的对外基本方针是什么?(4)这一基本方针的实质是什么?用心爱心专心参考答案一、1.B2.A3.A二、1、(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适应外国侵略者需要。2、(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奕訢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颠倒了原因和结果。正因为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才引起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反对资本主义国家和清政府。(2)1860年《北京条约》。(3)“外敦信睦,而隐示羁縻”或“隐消其鸷戾之气,而未遽张以挞伐之威。”(4)妥协投降。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