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自主性与研究性兰州三十四中学吴军香新课改的推行与新课程的实施。为现实中的教学提出了许多新思路,其中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就是较为突出的教授学生如何学习的思路。自主性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不再赘述。这里我想谈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认识。语文的学习原本是语言的学习,而并非技巧技能的训练。语言的根本是表达思想。而思想的根源又在哪里呢?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源活才能水清。”思想的根源无怪乎两条:一,生活(过去的或未来的)。二,文化(已有的和即将产生的)。可这两条对目前环境下的在校的学生来说基本上都是个空白点。父辈们的生活他们不可能照过,更不愿重复(可我认为父辈们至少有一点是他们值得去学习的——勤劳)未来的生活他们暂且又没有能力去设想和实现;已有的文化他们却又不屑一顾,即将产生的文化又不可能完全属于他们。这种状况使学生(除少部分外),大部分学生都游离于学习之外,教学成了老师的事,学习成了家长的事。面对这样的情形。你将如何来完全的推行你的课改,实施你的新课程。然而“任何教学总是以有效地传承人类既有的文化、生存经验为己任,总得‘教点什么’、‘学点什么’,在此过程中去涵养人的德行,开启人的心智,濡染人的性情,让人通过教育而成为‘文化’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成为社会期待之中‘人’”。更何况今天的“教育教学的功能不再限于传递既成文化,而是逐渐转向创造新的文化,确切地说是培养个体创造新的文化意识与能力。”而这也正是新课改的目标与宗旨。所以即使面对上述的状况,作为一名教育者也要努力地去尝试与实践。尽管有时即使燃烧了自己也并不见得能照亮他人可这个过程也是需要的也是必须的。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大部分学生无法在一个完全开放,十分开阔的情境当中来进行自主性与研究性的学习,因为班额太大,学生的层次水平不一,同时还伴随着部分学生的消极情绪,这都会影响到教学设想的实施与推进。但小范围的还是可以尝试的。所以,我根据所带班级的情况,选择了一个相对较整齐的班,三年来一直进行开放性与研究性相结合的读书与写作的训练。为了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也为了防止无书可读得情形出现。首先要求每个学生在每年的寒暑假必须购买一定量的书籍(我们这里没有大型的开放的图书馆供一般中学生借阅,再说周边的环境也没有如此好的文化氛围及读书习惯),阅读一定量的作品,写一定量的随笔。其次的工作便是开学后班内同学间的彼此交流,交流书籍,交流感受,交流心得。交流人次决不能不少于班级人数的一半。第三,交流之后再写出心得与评价。通过这种方式、途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前人的生活,学习已有的文化,熟悉同学的生活,体味他人的情感。而这也是学生感性地认识生活,了解社会,感悟人生的一个初步的也是必备的过程。第二种方式是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应用课程资源和课堂教学进行连续性的学习、运用。重温经典就是一种行之有用的方式。这个阶段要求在师生互动的态势下完成。它强调“问题意识”的渗透,强调创造性的学习。这种教学就不再是以其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授一受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这种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励、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走上自己的问题思想之路。读《丑小鸭》不仅要知道丑小鸭与白天鹅的关系,而且还要结合相关的资料了解安徒生的生平,事迹,了解他的创作,了解他的作品,了解他的思想。从而通过《丑小鸭》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挫折,什么叫梦想,什么为追求;也让学生明白一个普通人,一个被抛弃者是怎样看待他的生命,是怎样面对他的未来,又是如何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借此来关注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认识,丰富自己的思想。读《金色花》《纸船》不仅要了解诗歌、散文诗的特点,也不仅要了解泰戈尔,了解冰心,更主要的是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了解他们那伟大而深邃思想,温婉而含蓄情感。也更多的是让学生体会什么是骨肉亲情,什么是人间挚爱。……当然,在课堂上重温经典,更多的是要学生自觉地钻进文本情境之中进行研究性的阅读。例如七至九年级的课本共选引了陶渊明的四篇作品,《桃花源记》《归园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