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等差数列中的抽取与插入袁希军按某种规则,在一个已知数列中抽取或插入若干项,则新数列与原数列之间自然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由此构成颇为有趣的一类题型,现介绍这类题型的求解思路。一、从公差的角度思考例1、在两个实数m、n之间分别插入a1、a2和b1、b2、b3构成两个等差数列m,和m,b1,b2,b3,n。则。分析:即是第一个数列的公差,即是第二个数列的公差。解:由公差的求解公式,得第一个数列的公差;第二个数列的公差则【点评】注意等差数列中公式的多角度利用,可便捷求得某项或公差。二、从项的角度思考例2、在等差数列{an}中每相邻两项中间插入3个实数,使它们与原数列各项构成一个新等差数列,则新数列的第29项()。(A)不是原数列的项(B)是原数列的第7项(C)是原数列的第8项(D)是原数列的第9项分析:由题意知a2是新数列的第5项,则由此可以确定新、原两个数列公差之间的数量关系。解:设原数列的公差为d,则新数列的公差。因为新、原两个数列有共同的首项,则新数列的第29项为。故选C。【点评】得出新、原两个数列公差之间的数量关系,则可探索两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关系。三、从和的角度思考例3、将含有k项的等差数列插入4和67之间,结果仍成一新的等差数列,并且新的等差数列所有项的和为781,则整数k的值为()。(A)20(B)21(C)22(D)24分析:选择求和公式,即可建立关于k的方程。解:新的等差数列共k+2项,4、67分别为其首项、末项,则,解得k=20。故选A。【点评】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主要有两种表达形式:,形式选择不当,则计算过程会较繁琐。四、从平均数的角度思考例4、等差数列{an}中,,它的前11项的平均值为5,若从中抽取1项,余下各项的平均值为4,则抽取的项是()。(A)a11(B)a10(C)a9(D)a8分析:由平均数可得各项之和,由此得所抽取项的值。解:由题意得所抽取的项;由,解得d=2。则,解得n=11。故选A。【点评】将数列之和用“平均数”这个形式来表述,新颖灵巧不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