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之我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叶老这句哲语,生动地阐述了生活与文章的关系。作为教师应当让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润物细无声”中悟出作文的真谛----生活的就是精彩的。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作文,下面是我肤浅的做法。一、观察生活让学生习作有素材“功夫在诗外。”“诗外”就是对生活的观察、捕捉。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变化,上演着或喜或悲的故事。然而小学生较少主动的去观察身边的一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意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心世界,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以便对校园内的桩桩小事,家庭中的点点滴滴,乃至邻里之间的争执以及街头巷尾的见闻,都能够灵敏地去观察,去捕捉,去体验。观察自然,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风雨,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神奇。观察社会各行各业的人物。比如路边修车人那像在油里浸过的衣服,粗糙有力的大手;中医的望、问、闻、切;不停叫卖的小贩儿……在观察中就会发现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是那么与众不同。在观察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去看、去想,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就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不同的地方。如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蚂蚁搬家未必下雨》《蚂蚁怎么喝水》《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等,虽然是同一观察内容,但学生都是从自己身边的生活进行观察的,是自己的发现。总之,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应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入手,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片段,养成主动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从而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二、体验生活让学生习作说真话生活如泉涌,作文如溪流。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作为教师,应该经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教师要尽可能多组织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或班队活动,让学生在玩、在乐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并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写作的兴趣。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多彩的社会,搞郊游、参观、采访、社会调查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1、模拟体验。我组织了一次《看我露一手》的语文实践活动。人人在班上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愿学的还可以在当堂向别人请教,人人是师傅,个个是徒弟。活动中学生体验了当老师、当徒弟的角色,学生对活动就会记忆犹新。活动后,一篇篇流露真情的习作跃然纸上。模拟盲人,可以体验盲人生活的不便;模拟交通警察,可以体验肩上的责任重大;模拟小商小贩,可以体验生活的不易……2、真情体验。我在指导学生写“春天来了”前,带领学生到茶园、到溪边、到山上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然后形成于文。再如在《感恩父母》的综合性学习中,我采用“了解父母(生日、爱好、特长等)、回报父母(为父母做一件让他们感动的事情)、真情呼唤”几个特定的环节,真正体验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切。还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影子的乐园”、“小木工”、“家乡小吃”、“走进服装世界”等都是学生的真实生活。有了真实的生活,也就有了真实的内心感受,也就能写出流露真情的文章。作为教师,一是要捕捉时机,抓住学生的真实生活,不让学生精彩的生活一闪而逝;二是要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丰富学生的生活。厚积薄发,在需要的时候,自然会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笔下生花。三、感悟生活让学生习作有见地“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也是千差万别的。习作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从而得到对生活的不同见解。因为学生是在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