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1643-1727)伽利略(1564-1642)第谷(1546-1601)开普勒(1571-1630)笛卡尔(1596-1650)万有引力定律●温故知新由上节课我们知道:第谷开普勒良好的数学功底超强的逻辑思维天文观测数据行星运动规律那么行星为什么要这样运动?请阅读课本第一段。探寻17世纪科学家曾思考过的问题:⑴古代人们认为天体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是什么?⑵开普勒(1571-1630)时代的人们对天体运动原因的看法与古代人的是否相同?⑶伽利略(1564-1642)认为的原因是什么?⑷开普勒(1571-1630)认为的原因是什么?⑸笛卡尔(1596-1650)的观点又是什么?⑹牛顿(1643-1727)时代的人持什么样的观点?胡克与哈雷认为行星所以要绕太阳运动是因为行星受到了太阳对它的引力作用,并且在圆形轨道的前提下证明了这个引力的大小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那么,该平方反比关系是否适用于行星的椭圆运动呢?①建立模型,温故探新⑴牛顿是否证明了上面疑问?牛顿总结前人经验,凭借他超凡的数学能力(发明微积分)证明了:如果太阳和行星间的引力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则行星的轨道应是椭圆。⑵我们对证明过程做了如何的处理?①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离心率很接近于1,我们把它理想化为一个圆形轨道;所以把牛顿在椭圆轨道下证明的问题简化为在圆形轨道来讨论、证明。②把天体看成质点。抓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对象、过程)模型FmM①建立模型,温故探新②数学推导,总结规律22)2(TmrmrF根据圆周运动的知识可知,行星必然受到太阳的引力用来充当向心力223222144rTrmTrmF23TrK开普勒第三定律:2232)4(rmTrF③科学推想,形成等式2rMmF2rMmGF比例系数G于100多年后才被测定(1687-1798)④实验验证,形成概念推广得规律FmMr万有引力定律--内容⑴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⑵公式:221rmmGF⑶各物理量的含义:①F-牛顿(N);m-千克(kg)②r的含义:可视为质点的两个物体间的距离;或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的球心间的距离。其单位为:米(m)22111067.6kgmNG③万有引力恒量该常量实在是太小了以至其测量比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晚一百多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1687---1798)扭秤实验221rmmGF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定律才称为万有引力定律。只不过一般物体的质量比较小,引力也非常小,我们不易感觉到而已。难怪万有引力定律于1687年问世,其中的恒量在100多年后的1798年才被测定。万有引力定律--理解1、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2、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的r,其含义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3、物体因为有质量而产生引力(质量是引力产生的原因)。4、重力是万有引力的分力。⑴、万有引力只适用于质点间引力大小的计算,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每个物体的尺寸时,物体可看成质点,直接使用万有引力计算。⑵、当两物体是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时,它们间的引力也可由公式直接计算,但式中的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⑶、当研究物体不能看成质点时,可把物体假想分割成无数个质点,求出一个物体上每个质点与另一物体上每一个质点的万有引力然后求合力。万有引力定律--适用条件:如图.在一个半径为R、质量为M的均质球体中,紧贴球的边缘挖去一个半径为R/2的球形空穴后,对位于球心和空穴中心连线上、与球心相距d的质量为m的质点的作用力为多大?dR例题F1F2F合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自然界中的基本相互作用只有四种:万有引力作用、库仑力作用、原子核内的强作用和弱作用。前两种作用的规律是类似的:2rMmGF221rqqkF万有引力定律--重要意义⑴、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第一次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⑵、在科学文化发展史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了极大的信心,人们有能力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课堂小结向心力公式开普勒第三定律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