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孟子还主张“性善”论。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句读停顿(略)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2、环而攻之/而不胜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必先苦/其心志5、人恒过/然后能改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字词解释•1、通假字•①“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②“曾”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④“拂”通“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2、一词多义①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畎亩之中/版筑之间/鱼盐之中(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亲戚畔之/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之至”的人)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动词,到)天下之所顺/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②而:委而去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攻之而不胜/然而不胜者(表转折)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③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④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故君子有不战(要么)⑤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3、古今异义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2、城非不高也:内城(古);城市(今)。3、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古);与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今)。4、委而去之:离开(古);到(今)。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古);判断词,是(今)。6、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古);出发,发现(今)。五、翻译全文(略)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7、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六、内容理解•(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点拨: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4、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点拨:施行“王道”,即仁政。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13、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点拨:不是。是借助战争讲民心向背,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国。•15、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点拨:举例论证——列举战争中“攻城”、“守城”的事例作为例证。•类比论证——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点拨: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一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点拨: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15、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点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七、中心思想•1、《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