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心洞悉真相——不一样的读书和感悟时寒冰中国人常说,旁观者清。我读书的经验是,旁观者未必清。有悲悯心,才能真正做到清,才能真正洞悉真相,才能真正领略到知识之美。2012,如期赋闲。我开始自己教育孩子,主要是纠正学校教育给孩子造成的偏差和误导,让孩子能够突破种种迷雾,看到深层的内容,把孩子的眼界和思维打开。我试着自己选择文章,以我的方法引导孩子。仅以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为例,深度剖析,感受带着悲悯心读书的境界之美。《项链》的大意是:生长在小职员家庭里的玛蒂尔德,总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享受豪华生活而生的,但命运安排她嫁给了一个小科员罗瓦赛尔,不住地感到痛苦。有一次,她和丈夫获邀参加部长举办的晚会。玛蒂尔德向自己的朋友,身为贵妇人的佛来思节夫人借了一条项链。舞会上,玛蒂尔德成为光彩夺目的明星,但不慎在舞会后丢失了项链。玛蒂尔德赔偿给朋友一条昂贵的项链,但为此,她不得不借高利贷,葬送了十年的青春。当她还清欠款后,佛来思节夫人却告诉她那条项链“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说,《项链》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的作品,写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为了出风头,结果弄巧成拙,最后自食其果,揭露了他们可怜兮兮的虚荣心和灵魂极度空虚的精神世界。因为这种教育,我们看人、看事的时候,特别容易偏激,既缺乏对基本事实的鉴别,也缺乏起码的悲悯之心,进而走向偏颇、偏激。最起码,我们忽略了文中可贵的诚信:玛蒂尔德在弄丢项链之后,没有赖账——她借项链的时候没有打借条,甚至没有第三人在场,但她以十年艰辛偿还了“负债”,这是非常可贵的诚信。而佛来思节夫人知道自己得到的是一条价值昂贵的真项链之后,坦率地说她那条项链“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佛来思节夫人没有因为自己得了这么大一个便宜就沾沾自喜,昧着良心装糊涂,而是马上告诉了玛蒂尔德真相。原文是这样写的: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马蒂尔德!可是我那一串项链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当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出来的悲悯之心,与中国式教育总结的结论“揭露了他们可怜兮兮的虚荣心和灵魂极度空虚的精神世界”放在一起,不是反差太大了吗?是的,因为残忍,因为缺乏同情和悲悯之心,中国式的教育让我们遗忘了这一切,遗忘了温情和人性的东西,让我们只记住了嘲弄和挖苦,这导致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该汲取的营养没有汲取,反而把糟粕——中国式教育制造出来的糟粕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这种错误的教育带给了我们错误的思维方式,以至于很多人到老,都保持着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模式。现在,细讲这篇小说,通过这篇小说,我们学会应该怎样读书——原谅我的啰嗦,因为,我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我的女儿看的,或者说,是我教育孩子的教案,是非常用心写的。原文(一)世上有这样一些女子,面庞儿好,丰韵也好,但被造化安排错了,生长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她便是其中的一个。她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指望得到的遗产,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来结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她只好任人把她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她没钱打扮,因此很朴素;但是心里非常痛苦,犹如贵族下嫁的情形;这是因为女子原就没有什么一定的阶层或种族,她们的美丽、她们的娇艳、她们的丰韵就可以作为她们的出身和门第。她们中间所以有等级之分,仅仅是靠了她们天生的聪明、审美的本能和脑筋的灵活,这些东西就可以使百姓家的姑娘和最高贵的命妇并驾齐驱。她总觉得自己生来是为享受各种讲究豪华生活的,因而无休止地感到痛苦。住室是那样简陋,壁上毫无装饰,椅凳是那么破旧,衣衫是那么丑陋,她看了都非常痛苦。这些情形,如果不是她而是她那个阶层的另一个妇人的话,可能连理会都没有理会到,但给她的痛苦却很大并且使她气愤填胸。她看了那个替她料理琐碎家务的布列塔尼省的小女人,心中便会产生许多忧伤的感慨和想入非非的幻想她会想到四壁蒙着东方丝绸、青铜高脚灯照着、静悄悄的接待室;她会想到接待室里两个穿短裤长袜的高大男仆如何被暖气管闷人的热度催起了睡意,在宽大的靠背椅里昏然睡去。她会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