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课题】大气受热过程【教学内容】地理必修Ⅰ(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课型】新授课【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而大气受热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辐射及其作用----地面辐射及其作用----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三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来概括。课标淡化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把重点放在地面从太阳辐射获得热量、大气从地面获得与保持热量的过程。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理解的知识水平,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学习和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需要借助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在为理解大气运动奠定基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给了“图2.9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和“图2.10地球和月球表面辐射过程比较示意”两幅图,以图表的形式具体阐述课标“大气受热过程”。图2.9放在正文部分,详细解释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和“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这两个受热过程。而“大气逆辐射及保温作用”这一过程,以图2.10的形式,用三个小问放在活动内容呈现,既具有延伸性,也体现了学生思考逐步成熟的过程。既完成了课表要求的内容,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作为知识铺垫,说明物体温度越高,向外辐射能量的能力越强,辐射出光线的波长越短。比较太阳表面温度和地面温度不难知道两种辐射的波长差异,这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另外,和上一版本人教版教材相比较,对于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不同波段辐射的表现形式不提及。散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作用及其现象也予以删除。把精力更加集中在“大气受热过程”这一整体上。本节课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关能力集中训练的机会。大气受热过程分析突出了逻辑推理能力,而在这个分析过程的同时又要把相关原理同生活中的具体现象结合起来,在运用中形成能力。【学情分析】从学习基础上讲,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课推理过程严谨,涉及的光学和热学知识较多,而这些知识学生没有学过,学生学习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障碍较多。这要求教学时给学生必要的相关知识铺垫。所以设置“教材梳理”板块。现阶段学生局限于感性认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正在建立,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从学习热情来看,这些地理现象都是学生身边的感受,可以吸引学生较多的注意力,大多数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故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2、理解和掌握太阳辐射大部分到达地表,使地面增温;3、理解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4、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及其意义;5、学会灵活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去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现象或问题。过程与方法:1、能用图表分析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2、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辐射及其作用、地面辐射及其作用、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这三个层层递进的受热过程。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3、在读图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并能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比较分析地球与月球表面大气受热过程的不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2、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